老有所依,不如老有所為(下)

天峯醫生 | 2023-03-01

日本有「下流老人」一詞,來形容那些沒有收入、沒有存款、沒有人可依賴的老人家。
現代長者多不再奢望什麼「養兒防老」,不過,畢竟長者工作魄力必不及從前,又常被標籤為只能看電視、到公園行行企企、回家吃飯睡覺等,那種孤獨和無奈才是長者最痛。若果晚年還要為生計奔波,就更感淒涼無望。筆者前兩文分享了長者自身和家人可以如何促成老有所為,今篇嘗試闡述社會又能做些什麼。
「下流老人」源於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的一部著作《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原日文版於2015年出版),目的在於說明長者生活困苦的社會現象,以及潛藏在其背後之問題,並沒任何不敬意思。
日本社會老齡化嚴重,約每4個人中就有一位是65歲以上的銀髮族。然而曾有估算,生活貧困長者人數可能達600萬以上。要注意的是,這些貧困長者當中,有不少人在年輕時曾經是收入不俗的中產階層,只因某些原因,身邊所餘積蓄不多,年金制度又不到位,不少人礙於自尊心而沒申請援助,因而產生了種種不同的社會現象。
例如老人「漂流社會」,是指不斷流轉於醫院和照顧機構之間的長者。他們可能因為各種病痛,又或者失智,又或者純粹乏人照顧,總之就是入院、返院舍、再入院……像「人球」一樣,難以安頓不在話下,根本從來沒得到適當照顧。

為長者減少孤單無依的感覺,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法新社圖片)

又例如「內幕社會」,指不少長者年長後失去積蓄,連吃飯的錢都沒有,只能為着最卑微的生計而被迫鋌而走險。還有一種「無緣社會」,就是指那些過身之後沒有人認領的長者遺體,他們生前通常都是獨個兒生活,即使過身了也無人關心。話說在日本,孤獨終老的長者,每年就有三萬多人。
日本算是先進國家,但可能因為經濟環境問題,這些過着中下階層生活的長者愈來愈多。他們都得不到足夠年金保障,居住成本卻又不斷上升,以至醫療和社會能給予的照顧亦有限。即使有兒有女,仔女大多數連自己也自顧不暇,既無餘錢,亦無閒時能夠放於長者身上。冰冷的現實,令長者難以保存應有的溫暖。
只是,長者問題在未來也只會有增無減。若果一切持續,有說日本最終可能會出現所謂「1億人的老後崩壞」。難怪不少日本人已經不再憧憬長壽,甚至希望自己不要太長命。
看似遙遠,其實近在咫尺,日本長者的社會現象,香港看來也感同身受。2020年香港政府政策介入前,推算貧窮長者約有58.4萬人,佔當時長者人口幾近一半。然而政策介入後,在貧窮線之下生活的長者仍然多達18.8萬人,約為長者人口的13%。當然,所謂貧窮線只是以數字劃分,其代表性也有些爭論位,但總算是一個可以訂立參考的目標。
強積金在香港成立至今已逾22年,然而根據某些報道說法,可能還要再多20年才算成熟。政府近年亦積極推動協助中低收入人士籌謀退休生活,當中包括「退休三寶」:安老按揭計劃(逆按揭)、保單逆按揭及香港年金。前兩者分別以物業和保單作抵押,後者則以現金投保,然後可分年期或一直至身故,每月領取年金。長者因而獲得長期穩定的退休收入,也可用作對沖長壽風險。當然,筆者並非理財專家,而且「三寶」計劃還包含許多細節,不敢在此多加論述。
然而,金錢並不是一切,基本生活質素才是根本。雖然生活質素總不能與金錢脫鈎,但還得要理解到長者心理健康所需,才有機會真正實現長者友善正向的生活環境。
荷蘭政策
荷蘭很早以前曾經進行了一項關於老年的調查,發現在他們130萬75歲以上老年人中,就有超過一半以上表示經常感到孤獨。還有研究指出,大部分長者想住在自己熟悉的環境,特別希望住在原本社區的家中,而不是長者中心,他們希望能夠維繫既有社交網絡,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在之後數年間,荷蘭全國推出了許多特別為長者而設的計劃,旨在為他們提供正面而又適合的生活環境,亦希望社會能夠認識和接納正向長者生活。
荷蘭政府長期照護政策,原意是讓長者自主選擇生活方式和居住環境。其長期照護機構,分為看護中心以及安養中心。看護中心照顧行動不便或是患有精神疾病人士;安養中心則服務無法獨立生活的長者。例如因為家務造成身心負擔,或因獨居引起寂寞感,皆可申請入住安養中心。在此政策下,大多數長者只要提出申請,就可以入住安養中心,時間久了,加上資源始終有限,床位很快出現不足,政府轉而寧願鼓勵還能自理的長者繼續獨居,或者集體居住。
於是荷蘭地方政府與當地住宅組織合作,提供原社區較低層的公寓,經過室內改裝,長者享有優先租用權。
這些特別為長者興建的廉價屋邨,有設計獨特的,有色彩繽紛的,大都照顧到採光和綠色元素。另外還有一系列為行動不便長者而設的服務,包括居家維修、打掃、送餐等服務,以及裝設無障礙設施和警報系統等。
不過,單單改造長者居住環境和增設無障礙設施也不足夠,荷蘭政府參考其他北歐國家,採取主動方式讓長者們快速回復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例如指派治療師到需要幫助之長者家中,教導他們如何配合自己能力自行打掃地方、洗衣晾衣、到超市購物、照顧自己各樣生活所需等等。令長者能夠真正自理,才能愉快地獨立過活,才是快樂健康的長壽生活。原來這方式,反而替政府節省了不少安養院費用,減輕了市政財務負擔,同時使更多長者有自理能力,令他們有最大自由度。
然而,這還須要社區配合,要能夠讓所有人在便捷的範圍內,包括長者,以至行動不便或須用輪椅的長者,滿足到他們生活與社交等需求,令他們外出活動也感覺方便容易,才能讓其真正愉快地獨立生活。所以,荷蘭在地區上設有很多社區服務中心,提供活動和空間,協助長者維持和建立不同社交網絡。
善用資源
此外,荷蘭政府推出了合租房屋計劃,透過社區中心鼓勵獨居長者提供自己多餘的房間租給附近大學生。只須每月花至少30小時與長者室友聊天、購物或學電腦,年輕人便可以與長輩們共享設施。荷蘭大城市尤其租屋不容易,政策希望為年輕人提供居所的同時,亦期望為長者提供更多互動的機會。吸收新知識之餘,也突顯長者的貢獻。
另外,荷蘭有超市分店特設了聊天結賬櫃位,讓長者結賬時可以「慢慢來」,不用擔心因動作慢而阻礙到別人。櫃位收銀員更會花時間跟長者顧客閒話家常,充當長者傾訴對象。即使是後面等候的長者們,也可趁這個時間互相聊天、打發時間,所以從來沒有人投訴等待太久。
不少長者,特別是患有阿茲海默症者,的確須要長時間貼身照顧,但這不代表他們不能自由活動。荷蘭一個名叫霍格威(Hogeweyk)的虛擬小鎮,其實是為患有阿茲海默症長者而設立的大型療養院。小鎮內並沒有圍欄,醫護人員會打扮成鄰居、髮型師、店員等,成為這些長者生活一部分,並暗中照顧他們。長者能夠隨意散步、曬太陽、購物和到餐廳食飯(即使不用付款),完全沒有因為失智生病而失去尊嚴和自由。
香港寸金尺土,未必可以盡學荷蘭,不過自有可參照之處。而香港本身亦有不錯的政策,簡單如長者兩蚊乘車優惠,的確為他們帶來便利。最重要能夠善用醫社和政府資源,為長者提供友善正向和可以自主的生活環境,減少他們孤單無依的感覺,才能真正做到老有所為。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社會應提倡老有所為,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