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愛亦可恨

顧小培 | 2023-03-06
金錢有它的好處,若適當利用,自可裨益。

中國人講「意頭」,可能較外國人嚴重。我們每每「煞有介事」,當一件嚴肅的事情來做,絲毫不苟且。春聯就是一個例子,着意用上一些吉祥語句,甚至張貼起來,祈求好運降臨。反過來,忌諱的話則不可說。
這方面出現一些頗極端,甚至是難以理解的用詞。例如在香港,祝賀時致送的叫「花籃」,白事的則叫「花圈」,別的地方不知道有沒有這考究。事實上,若往殯儀館中看一看,在靈堂中鋪排出來的,大多數外形都是「籃」而非「圈」。還有,有些人執着地說,壽宴中大家吃的是「壽桃」,不可以稱之為「壽包」,後者是用以祭祀死人的。又說,喪事中任接待之職的人叫「知賓」,宴客時幫主家做招待的則是「知客」。還要引經據典,指出《醒世姻緣傳》第十八回中有道:「合家掛孝,受弔念經,請知賓管事,請秀才襄禮。」亦有人反駁,以京劇《將相和》第四場對白為證:「明日我府宴請廉老將軍,敢煩作一知賓,替我分頗神周旋,俾使滿筵增輝。」不正也用上「知賓」一詞嗎?
另有一雙相對的詞語,其適用範圍應該沒有爭議。那是「利是」和「帛金」。前者又叫「紅包」,是慶祝活動或喜慶場合中的金錢送贈;後者是賻儀,乃奠祭死人時致贈死者家屬的現金。
我認識一位老人家,他頗為富有,亦十分慷慨。對他來說,金錢不單單身外物,更屬「阿堵物」。他認為把多餘的錢散去,可以招來福氣。他外出時必帶一疊利是,遇上的人不論男女老幼,都可得到一封。在他來說,金錢是阻着他「得福」的障礙物。
香港的喪事習俗中,所有前往祭奠的來客都獲一小「白包」,內有象徵式的一點錢,通常是一元,那可能也有「利是」之義。不過,收受這小包的人一般視這塊錢為穢物,不但不願意取而用之,更馬上捨棄,惟恐丟得不夠快。有些殯儀館在門外設有捐獻箱,為的正是收集這些零錢,集腋成裘,以供善舉。
歸根結柢,金錢有它的好處,若適當利用,自可裨益。同樣是錢。既可用之有道,又可胡亂揮霍,更會因不當使用帶來禍患。世上有些人愛錢如命,不斷積聚;有人視之如糞土,忙不迭地要送走。這好比身體中的膽固醇,令人又愛又怕。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