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後要抗鬱

陳仲謀醫生 | 2023-05-16

世衞在5月初宣布COVID-19不再成為「國際關注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不過提醒人們切勿忽略防禦措施,因為「一個舊瘟疫的結束,是代表新的瘟疫開始」。
不單止源起自印度的新冠變種病毒Arcturus屬潛在威脅,美國《華盛頓郵報》有專家撰文,認為新一波疫情於兩年內發生機率高達20%。
無論如何,全世界早已復常,香港起步較慢,要急起直追,希望盡快恢復經濟活力。特區政府推出一連串舉措,試圖刺激內部消費(消費券、30元看電影和美食市集等)、吸引外地遊客來港購物,營造「開心香港」氣氛,成效如何,留給各位評價,出發點絕對正確。
Happy HK是否成功,主要視乎700多萬港人是否開心。根據最新一份統計:去年有6.6萬抑鬱症病人在醫管局接受診治,比2018年增加1萬人;新症輪候中位數亦由30周升至40周。
如果市民身心兩方面都得不到適切照顧,喜從何來?本港連續經歷社會運動、疫情蹂躪,身心俱疲,要休養生息。開展新經濟活動當然重要,然而恢復市民精神健康是獲得成功先決條件,像秦末大亂過後,漢初朝廷施行「無為而治」,才有文景之治和武帝豐功偉績。在剛過去「五一黃金周」,經濟獲益有多少尚未得知;而人盡皆知幾乎每日都有自殺事件,其中以一個30歲母親手抱5歲孩子,在九龍某屋苑墮樓身亡,最令人傷心!
無形殺手
2012年7月「國教事件」至2023年初防疫措施逐步放寬,香港遭遇了「艱難十年」,市民精神情緒大受打擊,移民潮接踵而至,可能是其中一個誘因,造成經濟、教育、信心之負面影響。「搶人才」雖可以彌補部分損失,顯然治標不治本。治本之道是要重塑香港成為「宜居城市」(2017年本港排名29,而2022則跌至92位)。現在香港開始重新出發,官民同心同德,努力向「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目標前進。不過,在勇往直前時,切忌躁急,要計算本身實力和負擔(主要是財政儲備和經常性開支),例如:醫療經費隨着市民老齡化,必定會有增無減,所以有關當局務須制定短、中、長期應對方案。世衞預測抑鬱症會在2030年,成為人類負擔最重疾病(目前位居次席);不少有識之士認為,這個事實會提早浮現。可見抑鬱症猖獗是「普世問題」,並非香港獨有,所以全球務必像對付新冠病毒一樣,聯合對付這個「無形殺手」。事實上,「抗抑鬱」和「搶經濟」是人類邁步未來的兩條腿。
抑鬱症的形成部分基於遺傳因素,在可見將來無法解決;而外在誘發抑鬱的環境,人類有不同方法緩解和調整。外在不利環境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點、世界政局和經濟環境變遷,特別是「地緣政治」危機升溫,波及經濟,互相杯葛下形成「雙輸局面」,打擊普羅大眾生活水準。
第二點、個人、家庭和社群心理精神狀態,當中牽涉很多因素,包括事業、學業、感情、住屋、治安和法治等。
第一點,升斗市民無從置喙;然而第二點,一般人可以盡量做好,自求多福。
精神疫苗
預防勝於治療是老生常談,大家可各師各法,自製「精神疫苗」提升抗抑鬱能力。筆者曾在本專欄公開這良方:「運動破愁城,社交滅心魔。遠離煙酒毒,識食見艷陽。」世衞建議人們要有適量運動,一般是每周最少3次30分鐘「有氧運動」,大家可以各適其適,只要感覺呼吸和心跳加速,身體有出汗狀態,便達到基本要求。

每周適當運動,有助精神健康,抵抗抑鬱。

3年疫情中,人與人實體接觸大大減少,容易造成孤獨情緒,引起種種身心症候;如今恢復正常,便應多作集體社交活動,互相鼓勵,不但可促進感情,還能增強社會整體正面思維,推動經濟復甦。在艱難時刻,部分人會以不良嗜好麻醉自己,例如吸煙、酗酒和濫藥;為了自己、家人和社群利益,好此道者應盡力戒除這些惡習;現代醫學昌明,人類體質並未有相應改善,主要是飲食問題,要避免吃「三高食物」,減少攝取過多卡路里,多做戶外活動,接觸陽光。上述建議有科學實證,有助精神健康,抵抗抑鬱。

現在一切復常,應多作集體社交活動,互相鼓勵。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精神健康能抗抑鬱,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醫生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以有常抗無常心法》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