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何止是老年人疾病?
青光眼是一種可導致永久視力受損的視神經退化。雖然常見於成年人,年輕人士亦有機會患上青光眼。
當新生兒、嬰兒或兒童患上青光眼時,我們稱為「小兒青光眼」或「兒童青光眼」。較年輕人士(30歲以下)患上此病,則稱為「青少年型青光眼」。據估計,香港20歲以下人士青光眼發病率,為每10萬人中有0.92宗。
小兒青光眼可分為「原發性」或「繼發性」。原發性指青光眼在沒有潛在病因情況下發病;當青光眼明顯由某一個病因所導致時,我們稱之為繼發性青光眼。原發性小兒青光眼又分為先天性青光眼(PCG)和青少年開角型青光眼(JOAG),並以前者最為常見。雖然確切病因未明,研究顯示可能與基因突變導致眼部結構缺陷有關。
繼發性青光眼與各種眼部或全身疾病有關,包括白內障、眼部炎症如葡萄膜炎、使用類固醇、眼部創傷、感染(如德國麻疹),以及一些較罕有的系統性疾病,如斯特奇-韋伯綜合症(Sturge-Weber Syndrome)(又稱腦三叉神經血管瘤病或腦面血管瘤病)、神經纖維瘤病等。
如未能及早發現青光眼,任由眼球壓力持續上升,導致視神經受壓,可造成永久破壞。加上大多數小兒青光眼患者於8歲前發病,這時期兒童視覺和眼睛結構發育尚未完成,延遲診斷和治療,可引致視力衰退和弱視。由於嬰幼兒無法描述自己的症狀,所以,熟悉小兒青光眼的體徵和症狀至關重要,有助及早發現青光眼。
小兒青光眼的呈現方式會因兒童年齡和患病嚴重程度有所不同。由於幼兒眼部結構具有彈性,高眼壓可引致眼球體積膨脹,角膜變大,醫學上稱為「牛眼」(Buphthalmos)。眼珠看起來特別大(下圖),或會令一些家長誤解,以為孩子看起來特別可愛。很多時候,受影響嬰兒都會有畏光、頻繁眨眼、眼瞼痙攣、眼睛過度流淚等症狀。如眼球壓力持續上升,角膜更會出現水腫或裂紋而呈現灰白狀態。
另外,較大齡兒童的青光眼症狀往往不太明顯。他們的眼球結構較為強韌,故不會出現角膜腫大情況,在察覺近視惡化、視力模糊或發現視野收窄而諮詢眼科醫生意見,才發現患上青光眼。
診斷與管理
診斷小兒青光眼,有賴全面的眼部檢查。由於嬰兒和幼童均無法配合進行詳細眼部評估,檢查要在全身麻醉下進行。麻醉後,眼科醫生會檢查眼壓、角膜直徑、角膜厚度、眼球長度、屈光不正(即我們一般所理解的「眼鏡度數」)、眼球結構任何異常、評估視神經盤有否青光眼特徵等。醫生亦會尋找任何結構缺陷或繼發性青光眼跡象,如葡萄膜炎、虹膜異樣、眼睛有否受過外傷等。隨着年齡增長,臨床檢查方式亦可隨之調整,如加入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檢測神經纖維層和神經節細胞內叢狀層,以及視野測試等。
治療小兒青光眼的方針與成年人差不多,目的在於降低眼壓以停止或減緩病情進展。方案包括使用青光眼藥水、激光治療和手術治療。在這些方案中,眼藥水一直被認為首選治療方式。然而,藥物治療副作用可能對兒童的影響較成人嚴重,兒童或無法長期使用某些藥物。
事實上,有70%至80%兒童最終仍要接受手術。目前,青光眼手術選擇繁多,主要為增加眼睛前房水引流,或減少眼睛製造前房水能力,從而降低眼壓。然而,由於眼睛結構因青光眼病情變得異常,小兒青光眼手術比成人手術更具挑戰性。因兒童難以配合護理,術後監測也較困難。小童眼睛術後的炎症和癒合反應更大,手術效果之不確定性也更多。
手術治療方案
當然,若然藥物和激光治療對病人未見成效,就可能要考慮手術治療方案。常見手術包括前房角切開術(Goniotomy)和小樑切開術(Trabeculotomy)。亦有部分患者要接受小樑切除術(Trabeculectomy)。
前房角切開術是指在手術過程中,在眼睛前房進行切割,打開小樑組織幫助排走房水。一般手術切口較小,感染風險較低,兒童新陳代謝一般較快,有不少病人的手術切口因自然癒合令眼壓再次上升,要接受多次手術;小樑切開術是指醫生利用特別手術儀器切除部分小樑組織,從而幫助房水引流排走。而小樑切除術,就是在眼白上方開一個切口,再造一扇活門幫助控制房水引流速度。
眼科醫生會透過各項詳細檢查,因應病史和身體狀況,以評估患者須要的治療方案。
小兒青光眼雖較為罕見,不過絕不容忽視。如不及早治療,可於短時間內對眼睛造成永久破壞,導致失明。
及早發現、轉介和治療,有助防止失明,能對兒童生活質素帶來畢生改變。
撰文:陳培文助理教授、陳彥蓉醫生_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
[信健康] 小兒青光眼不容忽視,眼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