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轉變 女性壓力增加

陳仲謀醫生 | 2023-09-05

根據香港防癌會最新研究報告,本港女性患癌人數首次超越男性,這當然直接和男女比例日益懸殊有關(2021年,每1000名女性僅有910名男性,而此差別正在擴大中)。
有些學者從另一角度分析女性較多患上癌症的原因,認為可能因她們「雙職壓力」(同時要出外謀生和回來照顧家庭)增加,引起這種人類最恐懼的病變。
配合近幾十年來全球社會和經濟形態衍變,女性在職場方面和男性平起平坐,甚至在某些領域有領先趨勢,這推測合乎常理。隨着女性接受教育機會提高,她們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領導地位與男性看齊,於是兩性一起撐起世界的運作,也同樣要抵擋承受其中壓力;可是,女性仍然繼續直接負起生育的責任。

近數十年全球社會和經濟形態衍變,女性在職場地位大大提升,同時壓力也增加不小。

在新經濟模式未出現時,兩性分工十分明顯,即男主外,女主內。女性出嫁後相夫教子,不容過問外間事務,所以有人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確保她們心無旁騖,以免忽略家務,干涉男性主導的社會。筆者並非否定照顧家庭沒重大壓力(有些人寧願外出奔波,而不願呆在家中處理瑣事),亦無法衡量內外各種壓力對男女分別的影響;但基於兩性身心構造不同,承受壓力付出的代價也可能有別。

不少在職女性仍是照顧子女的主力,形成「雙重壓力」,容易引起各種身心疾病。

嫖賭飲吹
假設男女在職場承受相同壓力,而部分人由於種種原因,企圖紓緩當中的精神困擾,便會使用一些不良行為盡快達成目的,期望以此獲得群組接納(Peer Group Acceptance),最明顯乃「嫖賭飲吹」。這些惡習從前可能是男性專利,現在女性在某些情況下已「不甘後人」。用傳統惡習去減壓,只會有短暫麻醉作用,容易使人沉淪致不能自拔。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拍攝不少粵語家庭倫理電影,皆以一家之主(父親)沉溺於陋習而親手摧毀大好家庭。本地影視和文化創作題材,絕少會涉及女性在這方面的行為,反映以前香港的確男女有別。然而,本港隨着歐風美雨的「感染」,美其名自由開放和男女平權,女性染上「嫖賭飲吹」的情形日增,是不爭事實。
特區政府正在展開《控煙策略公眾諮詢》,希望進一步減少港人吸煙數字,以保護公共健康,降低醫療系統負擔。近年本港女性煙民數字激增,連群結隊在非吸煙區吞雲吐霧,旁若無人,已經成為常態。自2008年香港取消「紅酒稅」,以圖打造本港成為「亞洲葡萄酒樞紐」,增加收入。權衡利害,這舉措未必是一件好事,因為無形中鼓勵市民飲酒,特別女性酒徒迅速增加,酗酒風氣進一步擴大;酒後駕駛產生的交通意外,在警方嚴打之下,仍然未有收斂。
最近某間大學護理系「迎新營」出現有人吸食大麻並有非禮事件的報道。其實,酗酒和吸毒息息相關;母親吸毒而忽略照顧新生嬰兒,釀成悲劇,時有所聞。以前,女性大多數限於在家「攻打四方城」,「過大海」到澳門賭場拚搏的情況尚不普遍;現在,「女馬評家」持續湧現,而「女性病態賭徒」亦相應增加,母親因為沉迷賭博而破壞大好家庭,已非新鮮事。
雙重壓力
香港社會環境愈來愈複雜,加上言論自由,電子傳媒訊息排山倒海而來,當中良莠不齊,人們容易墮入羅網,誤以為「人性解放」,其實是「濫交」。年輕人公開自己是「性小眾」(Sexual minority)而不以為意,鼓吹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者)大有人在。女性公然有不同性伴侶,毋懼歧視,反而沾沾自喜,視為走在時代尖端。
總而言之,以「嫖賭飲吹」去減壓,無疑飲鴆止渴。就筆者臨床經驗,情緒病男女比例是1:2至3,女性有情緒問題者較多。男性在這方面求醫人數較少,可能基於面子問題,直到病情很嚴重,才會向精神科醫生尋求協助;女性(特別年輕而教育程度高)對自己的健康比較敏感,像香港防癌會報告一樣,會勇於接受篩查,及早發現問題所在,所以有「年輕化」趨勢。業界普遍認為,女性患上抑鬱症的機會比男性高,可能在職女性是照顧子女的主力,形成「雙重壓力」,容易引起各種身心疾病。女性生命歷程中或會有月經、產後抑鬱和更年期的痛苦,如果再染上惡習,患癌機會必然增多。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女性雙職壓力帶來影響,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醫生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以有常抗無常心法》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不少在職女性仍是照顧子女的主力,形成「雙重壓力」,容易引起各種身心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