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攜幼 自身難保

陳仲謀醫生 | 2024-04-16

人到中年百事哀。近世醫藥大幅進步,香港本來是廣東沿海的小漁村,一躍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後,生活條件大有改善,男女平均預期壽命都超過80歲。

這似乎是人類戰勝自然的一大成就,但有些人對此不敢苟同,因為生命長短並不等同愉快與否,以及生活質素的優劣。

反觀,現時全球各地自殺率都幾乎以年老組別(75歲以上)為最高。

香港經歷了幾年政治動盪和瘟疫打擊,加上某些歐美國家放寬移民條件,吸引了數以萬計的中產家庭,離鄉背井,在異地重建家園。當中有些老人家因為健康和其他適應問題,放棄和子孫一家遠渡重洋,獨留在港,了此餘生,產生不少社會問題。香港大學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建議利用18區「關愛隊」,以「洗樓」方法找出有需要幫助的長者。大家都認為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趨嚴重:獨居長者人數大增,其中大部分人生活欠寄託,面對焦慮、孤獨或貧病交迫,是他們「自殺率」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該研究中心呼籲社會各界,多關心長者身心健康,盡量施予適當照顧,減輕他們「被遺棄」的感覺。

記憶猶新,2023年學年開始,香港各級學校全面恢復正常課堂時,學生自殺率突然飆升;有關當局參考了各持份者意見,以「醫、社、家、校」為本位,制定臨時性的3個層面方法,去遏止學生自殺率再創新高的危機,漸見成效,相信會成為永久措施。

其實,社會各種問題層出不窮,往往牽涉某一個「年齡層」,因為家庭中的成員各自面對他們獨有之困難。

香港不幸福
幾年前矚目的虐兒事件,有死灰復燃之勢:一名欠債的士司機抱着幼子跳樓;一名4歲女童遭其38歲母親虐待受傷,情況一度危殆。兒童和青少年學生,因為受到外在環境影響及內心精神的困擾,而萌生自殺行動,是最讓人惋惜的。
以前「青少年自殺率」比較低,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世界政治、社會和經濟有急劇改變,我們不能再「一本通書睇到老」;而應以嶄新角度去研究精神健康問題,綜合家庭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不宜過度拘泥於某個年齡組別的服務。

三月時,聯合國發表了《世界幸福報告》,香港位列八十六,在兩岸三地中排行最低。(新華社圖片)

3月時,聯合國發表了《世界幸福報告》,香港位列86,在兩岸三地中排行最低;不但遠低於競爭對手新加坡(30),還不如越南,可見本港市民整體深層情緒有待改善。

話說回頭,香港現在出現了「一老一幼」精神問題:老人家精神體力衰退,自顧不暇;青少年少不更事,未必能迎難而上,而獨挑大樑的當然是家中壯年一輩(40至60歲的中年人,例如:上有高堂,下有兒女的上班一族)。有人建議利用「關愛隊」協助老人家解決身心問題;教育局也設立了新機制去支援學生。

現實中,社會福利機構和政府的介入多在第二線;第一線工作來自家庭本身的力量:在社會有生產力,身心健康,樂於擔當維護家庭完整的中壯年,去扶老攜幼。可惜,這些家庭支柱受外在環境衝擊,未能有效發揮傳統的凝聚力量;因為香港離婚率居高不下,「單親家庭」比比皆是,扶老攜幼最多只能單腳走路。

泥菩薩過江
經濟環境仍然不明朗,政府統計處最新數據顯示,市民月薪中位數為2萬元;面對通脹,單身人士可以勉強維持,而有家室者則會捉襟見肘。

生活環境惡劣及工作時間過長,使部分在職人士心力交瘁,易患上精神病。

樓價雖然下調,但對普羅大眾而言,仍然是海市蜃樓。生活環境惡劣,工作時間過長,獲取公共醫療服務又不甚方便,都會使部分在職人士心力交瘁,容易患上焦慮抑鬱症或其他精神困擾。有關公私營精神健康服務組織,不應一窩蜂去處理社會突發事件,而須有較長遠眼光,去「Help the helpers」,即給予家庭支柱實質幫助,例如:社會福利和情緒輔導。疫後的香港,市民為了維持生計,疲於奔命,還有剩餘時間和精力去扶老攜幼嗎?社會出現各種家暴,包括虐老和虐兒。「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絕不是長治久安之策!

根據本人的臨床數據,中年人求診數字比其他組別都高,他們真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人生欠寄托易焦慮,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