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短缺

青斯 | 2024-05-13

明天是國際護士節,祝各護士工作愉快滿足。

護士節是慶祝護士始祖南丁格爾的生忌,她出生距今逾200年,有無數與護士相關的事物以其名命名,如伊利沙伯醫院護士宿舍外的南丁格爾路。這是我在伊院工作時向政府申請的,當年破例准用外國名字和慣用的譯名命名,代替粵語直譯!

最近和碩士生討論護士短缺這世界性問題,沒任何發達國家會說有足夠護士,有人更把培訓護士看成一門生意。從近10年醫管局年報可知,護士數目每年都有增長,前線護士10年間增長達15%,似能追上服務量增幅,為何同學會說醫管局情況如水深火熱呢,是年報滯後原因嗎?同時亦知護士團隊很盡責,單看醫管局周年大會中護士引進的新做法可見一斑。短缺定要正視,外國文獻顯示護士足夠度與病人死亡率有關連!

足夠度有很多指標,從每千人有9名護士的比率看,香港比新加坡好;但相比北歐人煙稀少之地,可能只及他們一半,可見人口比率只能作初步評估,還要看醫療制度的運作模式和護士角色。若以醫院服務為主,人手調配效率較高,亦衍生出護士可照顧多少住院病人的標準。

美澳加部分的州政府已定立法定標準以保障病人。若把這硬標準放到醫管局,很多病房會因護士不足而不能運作!
香港每年培訓的二千多護士去了哪裏?如其他地區一樣有組織家庭的,學士資歷讓他們可從事其他工作如保險等,追求安穩生活。在醫院值夜班由兩名護士處理四十多位病人,確是極富挑戰性!

醫療制度複雜
長期人數不足,不能單靠護士初心和動力解決,也要新思維新方法和整個醫療團隊合作。以前要轉5天工作周時,就曾為怎去減少周末住院的病人量從而減人手需求而大傷腦筋,但不容易並非不可能。另一方面,又能否增加晚上值班護士數目,改善服務質素,改變觀感兼減輕護士負擔以減少流失呢?

荷蘭的社區護士計劃很成功,就算多難控制的糖尿病,都能透過社區護士的努力不用住院,特點是每單位內只有6至12位護士,沒管理人員而全靠護士專業精神和自律去維持獨立運作。可惜這是私營操作,未能在香港發揮。

醫療制度之複雜,在於環環緊扣,牽一髮動全身,不過這改善工作愈遲開展,就愈難解決問題,二三十年後仍是人手病床不足的老問題,還是趁展開《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一起想些創新辦法,大膽探索,小步嘗試,令整個醫療制度轉型!

丹頂鶴的高雅氣質,襯托出白衣天使之工作,祝護士節快樂!(作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