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與苦
問及周邊的人,有否曾因受傷或疾病而經歷過疼痛時,回應是絕對的。
疼痛是生命中難以避免一部分,一般情況下,當傷口癒合或身體復康時,疼痛也隨之消失;然而,慢性疼痛為持續性疼痛,通常超過3個月以上,使患者感到不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工作,甚至睡眠和情緒,更甚者可能出現焦慮、抑鬱等狀況。
隨着科學家對疼痛有更多了解,及國際疼痛研究組織(IASP)在2019年將疼痛定義修訂為「是實際或潛在的可能性組織損傷或與其相似之不愉快感受與情感體驗」。這不僅是一種感覺,更涉及情感和記憶,與複雜的神經系統、生理、心理和社會等有多重交互關係。
中文字的「痛苦」就有兩重意義,痛來自身體感受,提示我們可能需要尋求醫療幫助或改變生活方式;苦楚則經心理、意念產生,是一種情緒體驗,需要更深層次的思考和處理。
治療包括藥物和非藥物,藥物能快速緩解痛楚,卻有機會引致不良副作用,尤其當神經系統已經產生過度敏感的現象時,效果亦有限,長期使用更可能引致耐受性。非藥物治療包括從身體到心理的多重方法,如運用運動技巧強化身體肌耐力與靈活度,另外音樂、靜觀練習或呼吸法等,以轉移注意力去紓緩情感。
因慢性疼痛患者的痛楚經歷是獨特的,放下苦楚是個人化過程,需患者投入參與。
疼痛科護士陪伴和教導患者如何有效應對,如認識疼痛機制和藥物治療、接受和表達情緒、尋找資源、認識自己等,目標是減少因痛帶來的刺激和增強疼痛耐受度,繼而提升自信心及保持個人功能,達至重拾生活的主控力和希望,因「痛在所難免,苦可選放下」。
作者為香港圍手術護理學院院士
[信健康] 淺談慢性疼痛患者,護理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