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幸福感指數之啟示
中國古代的仁人學者多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一生職志,亦是後世品評人物,褒貶成敗的標準。「修身」是個人修養,其餘則是集體關係。
現在,香港人的工作止於「齊家」這個部分,即家庭幸福(3Hs):健康(Health)、快樂(Happiness)及和諧(Harmony),與精神健康息息相關。
港人重視家庭觀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延續,所謂「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國家為?」最近,港大醫學院做了一個研究,發現由2020年到目前,本地「家庭幸福感指數」,逐年有輕微下降趨勢,尤其年齡較輕的男性,很多都不及格,這現象值得社會人士重視和深思。有些人認為,本港近10年來發生多宗不如意事故,由社會事件到新冠疫情,對市民都有一定程度負面影響,間接促使人們削弱對家庭幸福感的認受。社會科學調查經常會有多少差異。根據「香港家庭福利會」在本年5月中所發表的「香港家庭幸福指數」由2022年的6.10分,下跌至2024年的6.06分(10分為滿分),跌0.04分;較2020年與2022年的0.21分跌幅為少。綜觀兩個研究結果和內容,其實並無原則上的分歧。
「家庭」的定義,隨着全球急劇轉變,產生不容忽視的轉型。泰國剛剛通過「同性婚姻」全面合法化,這是亞洲第三個地區,打破「一夫一婦」為之「家」的固有觀念。「伴侶模式」(Partnership)從西方席捲而來,衝擊東方文化,香港自然不能幸免。筆者和大多數港人思想一致,希望維持家庭傳統結構和組織,而維繫方法是建基於增強「家庭幸福感」。
缺少溝通
家庭一向是成員的「避風港」和安樂窩:當有挫折和失敗時,可以在家裏療傷,得到家人安慰和支持;遇有成功,亦會受到家人讚賞和羨慕,正所謂同甘共苦,樂也融融。夫唱婦隨,兄友弟恭,家庭諧和,就是精神「加電站」。可惜,事與願違,在這十年八載中,香港出現不少倫常慘劇,特別是照顧者無了期單打獨鬥,加上看不到出路,便與老病殘疾的摯愛親人同歸於盡。這是社會污點,也屬有關當局的責任。另外,還有看得見和更多看不見的家暴事件。香港居住環境狹窄,營生困難,工作時間長,家人關係疏離,缺乏溝通,所以經常以暴力解決紛爭,造成不可縫合的裂痕。
順應經濟發展,社會結構改變,大家庭制度無復存在。離婚數字上升,結婚人口減少,新生嬰兒數目持續下降,是現代化地區普遍現象,形成「小型家庭」為主流。香港人為了置業安居,夫婦都要全職工作,生育孩子最多「一個起,兩個止」,照顧責任也會付託於外傭,造成家庭成員間缺少溝通機會,乃增進家庭幸福感一大障礙。
上述港大和「賽馬會智家樂計劃」的調查指出,家庭月入達6萬元以上,家庭幸福感會較高。這種因果關係相當合理。一般中產家庭,多會有較寬敞的自置物業,成員一方面有私人空間,會有足夠資源參加文、娛、康、體等節目,又可舉家到外國旅遊,增進相互的感情。香港經濟有走下坡跡象,物價上升,市民漸漸入不敷支,捉襟見肘,就難以營造幸福家庭氣氛,所謂「貧賤夫妻百事哀」。無怪乎現在不少年輕男女都選擇同居,因為建立家庭,生兒育女,看來不容易,為免日後勞燕分飛,貽害下一代;談婚論嫁的情侶,必須審慎考慮,更要接受婚前輔導。
互諒互讓
政府對此應該具備前瞻的觸覺,早為家庭服務部署預防性支援工作,例如:資助社會福利團體加強針對性服務,透過網上輔導,提供各種資訊,幫助有需要家庭解決財務、就業、住屋、教育及育兒等問題,特別是夫婦之間的溝通技巧。有時家庭幸福不一定要靠物質維繫,信任支持、互諒互讓、願為對方着想,掌握寶貴時間坦白溝通也很重要;藉着愛甘苦與共,都可克服重重困難,成就美滿和諧的家庭生活。如果遇到不能應付的難題,不要羞於「家醜不可外揚」的舊思維,而應該立即尋求專業意見。例如:提升個人和家庭對逆境的適應能力、自我認知的心理健康,以及情緒的穩定。專家多會提醒各位盡量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間,絕不能被手機所剝奪;鍾情於看手機,只會使人更孤獨,而不利家庭幸福。筆者曾提出「精神疫苗2.0」,其中之一就是「家庭要和洽」,因為這對成員的精神健康至為重要。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經濟差影響幸福指數,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