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與散的課題

連明誥 | 2024-07-17

最近被《汪汪夢裡人》的觀後感充斥着我的社交平台,說電影完場後淚流不止,亦有人說全無感覺;有人說結局看出來的是遺憾,也有人說是種釋然,而這些差異或許源自各人感情路上的不同經歷……自小到大,大概從來沒有人曾手把手地教過我們戀愛是怎麼一回事。大家總在跌跌碰碰中學習,然後默默地成長,最後磨練出自己對愛情的一套看法;亦因如此,當大多數人初面對別離這個課題時,總會顯得有點不知所措,甚至在事情過後於心裏留下了傷口……

聚與散是人生必修課題,然而當面臨別離時,人們往往會執着於「分開的理由」、「有沒有好好道別」、「為何努力挽回都沒用」等問題,甚至糾結於分離而來的情緒,想自己快點「回復正常」。奈何更多時出現的結果是,愈執着和抵抗,愈把自己搞得更累。美國心理學家Steven Hayes於1986年創立了「接受與承諾治療(ACT)」,指出有時候痛苦的出現無可避免,當人們把精神和時間都投放於對抗它時,往往會帶來更大痛苦。不過,若能明白並接受痛苦的存在,便可選擇在與它共存的情況下,創造出有意義的生活。

有時候,或許我們真無法得知分手的因由,亦未能好好地與對方道別,而努力付出也未必能得到相應回報。雖然這些遺憾無法消失,但我們擁有接受與它們共存然後活出自己人生的選擇權。與其說分開後放手不打擾,是對對方最後的溫柔,倒不如說是放過自己的一種釋然。

最後,推薦大家本地樂隊Kolor的一首歌──《過客》,祝福各位過來人都能擁抱自己過去,然後重新出發。

作者為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教育主任

www.famplan.org.hk/sexedu

[信健康] 聚與散是人生必經,兩性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