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澗雲深去:香港「野菜」之探尋(三)

范蕊博士 | 2024-07-26

馬齒莧,首載於《新修本草》:「主諸腫瘻疣目,搗揩之;飲汁主反胃,諸淋,金瘡血流,破血癖癥瘕,小兒尤良;用汁洗緊唇、面皰、馬汗、射工毒塗之瘥。」因其葉如馬齒,性滑利似莧,故名馬齒莧;因耐久難燥,有長命菜、長命莧之稱;其葉青、梗赤、花黃、根白、子黑,五色俱全,又稱五行草,這亦為其鑑別特徵之一。《本草綱目》記載「大葉者為㹠耳草,小葉者為鼠齒莧,又名九頭獅子草。」李時珍稱其「處處園野生之,柔莖布地,葉細對生。六七月開細花,結小尖實,實中細子如葶藶子狀。人多採苗煮曬為蔬。」

馬齒莧為一年生草本,莖多平臥或鋪散,圓柱形,淡綠色或暗紅色,多分枝;葉互生或近對生,扁平肥厚成倒卵形,葉柄粗短;花無梗,花瓣多為五片,黃色,萼片綠色;種子多數黑褐色有光澤。我國南北各地均產,常生於曠野、路旁、園地,莖葉可作蔬菜及飼料,亦為常用草藥。全草入藥,味酸性寒,歸大腸、肝經,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亦有人稱莧科植物綠莧為「馬齒莧」,綠莧也具相似功效,但二者完全不同,馬齒莧為馬齒莧科馬齒莧屬。另有《食物本草》稱「水馬齒生水中,形狀相類……」估指水馬齒莧,亦不同於馬齒莧。

馬齒莧具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效。(網上圖片)

涼血止痢

馬齒莧性寒質滑,酸能收斂,入大腸經,用於大腸濕熱證。見下痢膿血,腹痛泄瀉,裏急後重等,具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是治痢疾常用藥。可煮粥,空腹服食,如《太平聖惠方》之馬齒粥。馬齒莧鮮品搗汁,蜂蜜調服,《經效產寶》指治產後血痢。《本草正義》闡述其效治證多由濕熱凝滯,寒滑利導,濕熱可泄,又兼入血破瘀之力。除此之外,馬齒莧又具涼血消腫之效,可用於癰腫瘡瘍,丹毒腫痛,如《肘後備急方》用鮮品搗汁外塗,《食物本草》「作膏,塗濕癬、白禿、杖瘡」,《醫宗金鑑》又記載「馬齒膏」外用藥。

馬齒莧一般常用煎服量為20至30g,鮮品加倍,外用適量搗敷患處。然而需注意,若脾胃虛寒、腸滑泄瀉者忌服。

作者為註冊中醫師、大學兼職講師

[信健康] 馬齒莧具清熱解毒,中藥訊息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