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疑病症」

沈君豪醫生 | 2024-08-01

張先生近期頻繁感到頭暈、乏力,偶爾還出現視力模糊的情況。儘管身體檢查結果都正常,他卻依然擔心自己患上了嚴重疾病。當這種過度擔憂持續存在時,張先生可能已陷入一種名為「疑病症」的精神健康問題中。

疑病症成因是多方面的。成長背景和家庭氣氛起着重要作用,若在充滿焦慮的家庭中成長、家人過度關注健康問題、親屬曾經歷嚴重疾病,都可能增加患病風險。此外,情緒障礙,如曾遭受性侵犯,也可能是疑病症成因之一。

疑病症患者常過分擔心自己患有嚴重疾病;他們的擔憂卻缺乏醫學依據,即使身體輕微不適,或根本沒任何不舒服,他們仍十分憂慮健康問題;為此反覆求醫,要求做檢查,情況持續至少半年以上。疑病症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過度尋求醫療協助,另一類則是逃避就醫。

張先生無法控制自己的擔憂,經常反覆檢查身體,並不斷就醫。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他的生活,讓他陷入焦慮和失眠,情緒變得負面。家人多次勸說,但亦無法克服這恐慌。後來經過評估,張先生被確診為疑病症。

醫生引導他正視焦慮,進行心理治療如認知行為療法。藥物治療也可用於紓緩緊張情緒。

醫生切不可否定患者的擔憂,反要耐心聆聽,並替其症狀進行檢查,排除可能的疾病。

關鍵是盡早確診並治療疑病症,避免陷入反覆檢查的惡性循環,過度檢驗反而可能帶來併發症和財務負擔,進而加重情緒問題。

在醫生和家人幫助下,張先生逐步學會更理性地看待自己的身體狀況,症狀有所好轉。目前,他正積極配合治療,生活慢慢恢復正常。

作者為精神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理性應對疑病症患者,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