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侵入性乙型鏈球菌驚魂

根據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10月4日的公布,感染基因序列型283(簡稱ST283)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的個案數字已逐步回落並維持平穩,似乎這一波本地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的爆發快將終結。
當大家都以為乙型鏈球菌只和魚類有關時,可有想過它在我們體內可能一直存在着呢?
乙型鏈球菌(英文Group B Streptococcus,簡稱為GBS),又名無乳鏈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一種常居於健康人類腸道和泌尿生殖道中的細菌,尤其在女性的陰道和直腸,它很多時都是正常菌群一部分。以往我們認知的GBS,不是一隻入侵性高的病原體,它偶然在健康成人身上可引致皮膚、軟組織和尿道的感染。

至於侵入性GBS,多在某些高危人群中出現,包括:新生兒、長者和免疫受損人士。這些人士可出現GBS引致的肺炎、敗菌血症和腦膜炎,可以導致死亡。在新生兒中,GBS是新生兒敗血症、肺炎和腦膜炎的主要原因。細菌可以在分娩過程中,經母親的陰道傳播給孩子。早發性疾病通常在生命的第一周內表現出來,而晚發性疾病則可在出生後一周到三個月之間發生。為了減低新生兒出現侵入性GBS感染,現時香港公立醫院會為所有35周或以上的孕婦拿取陰道和直腸拭子作GBS篩查,如發現有GBS寄居於孕婦身上,就會在生產時給予孕婦抗生素,減低新生兒感染風險。
影響水產養殖業
然而,這一次香港爆發的侵入性乙型鏈球菌並不局限於高危群組,個案以成年人居多,累計的91名病人中,21名沒有任何長期病患。在基因排序分析的資料所得,這次本地爆發與ST283有關。這一株似乎比其他GBS株具有更高致病性,導致侵襲性感染的發生率增加。ST283於2000年代初首次被確認,自此以來,它在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多個國家都有紀錄有個案感染。
此外,2015年在新加坡就出現了唯一有紀錄的食源性ST283侵入性乙型鏈球菌爆發,涉及過350案例,接近半數人士曾進食中式即食魚生,個案在禁售此種料理後受控,顯示ST283和魚類有密切關係。2021年時,ST283在香港也有過一次爆發,當時出現GBS敗血症的病人數目突然增加,接近一半個案受ST283感染,而這些ST283個案當中,又有一半有接觸及處理過生的淡水魚(鯇魚、大魚和烏頭)的歷史。GBS在各種水生環境中被發現,包括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21年的一份報告顯示,ST283 GBS在淡水魚中存在,既可以作為共生生物,也可以作為病原體。
在魚類中,GBS與多種疾病相關,導致水產養殖業的重大經濟損失。該細菌可引起如鯉魚和鯰魚等物種的感染,產生如敗血症和皮膚病變等症狀。雖然人類被魚類傳染GBS的情況相對罕見,但這突顯了該細菌的適應性及其潛在的動物傳染病。研究發現,ST283 GBS株帶有bibA黏附素的基因,令細菌表面可產生免疫原性黏附蛋白(GBS immunogenic bacterial adhesion),以促進細菌吸附在宿主細胞表面,增加入侵性。
具重要臨床意義
除了ST283,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致病株是ST17。此株與新生兒早發性敗血症的嚴重侵襲性感染有關。這一株特徵為其增強的致病性,導致新生兒早發性敗血症的發生率較高。台灣的研究發現,ST17帶有hvgA基因,導致乙型鏈球菌能避過免疫系統,增加侵入組織和抵抗吞噬作用的可能性。
乙型鏈球菌是一種具有多樣棲息地和重要臨床意義的複雜細菌。過去我們對GBS的認識主要以高危群組感染為主,但隨着爆發的經驗增加,還有對環境和魚類的進一步研究,讓我們發現GBS的生態多樣性。基因排序分析讓人更了解GBS的傳播途徑,也讓我們可以明白其入侵性機理。GBS ST283的出現也突顯了監測和理解這一菌株流行病學的重要性。這些資訊,對我們有效地管理GBS感染有莫大重要性,從而減輕與這種細菌相關的風險,旨在增強預防策略並改善受影響人士的臨床結果。
撰文 : 王建芳醫生_臨床微生物及感染學專科醫生
[信健康] 淺談乙型鏈球菌爆發,醫生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