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癌症康復者同行 如何學習與情緒共存?
每個成年人都需要學習照顧自己的感受,而照顧不等於改變。世間普遍認為負面情緒的應對是消除它,正面情緒就爭取它,這只說明了一半。
人趨吉避凶是生存能力,追求正面而想減少負面是人之常情。可是,如果以此為目標,往往帶來更大的困擾。這也是作者和癌症康復者練習靜觀時最深刻的學習……
因為癌症屬長期病患,意即每位康復者必然面對不同程度的復發可能,故為此產生焦慮,是常見而正常的。我們想問的問題是:「那麼,我如何與這份人之常情共存?」
學習與情緒共存,因為想趕走負面感受的潛台詞是「我不應該感到難過」或者「我要趕緊改變過來」、「我應該正面一點」,那就是在原本的難受之上加上討厭、否定、拒絕的壓力。這種壓力也許同樣都是人之常情,卻常無補於事。練習靜觀,是培養內在空間很好的練習。練就一份能耐,去與任何情緒共存,而不趕緊要消減它、改變它、留住它,我們才有空間明白這些情緒的意義和自己的需求,長久的、更深層的快樂。
練習靜觀
Y來面談時說要練習靜觀,開宗明義她是乳癌康復者,治療已完成剛好十年時間。我好奇她為何選這個時候來學習靜觀,因為其實十年沒復發是天大好消息,往後復發的機會會遞減。Y讓我知道原來不一定,「我的小組成員提出了一個丹麥的研究,指出15至20年後的復發率,竟然比10至15年高,而剛好我的朋友復發了……」Y邊說邊流眼淚。
我默然。人生的不確定性在這些患者身上有切膚之痛。當一個人經驗過非常辛苦的治療,親身體驗過這些痛苦,聽復發消息不能像醫生一樣平淡道來,因對他們來說,那不是數字,而是「回到那些手指甲全發黑的日子」的恐慌,無可救藥地回來了。
我懷着戰戰兢兢心情和她練習,心裏常問,我這個幸運沒患這病的老師,到底有沒有夠貼心地呈現出,為癌症康復者而設的靜觀練習(Mindfulness for cancer, Trish Bartley)所帶出的那份溫柔?我要時常記起Trish老師在上課時教授的神情、仔細的指引,和對各種可能出現身體痛症的假設。每次和Y見面前,我都要先溫習一下,聆聽一下老師的指示,好好提醒自己。
觸碰傷痛
那是一個不容易的平衡。Y明明這十年來跟進都挺好的,我才不想把她當成很脆弱的病人,同時,又怕自己太粗心大意。我記着要三番四次邀請Y,聆聽身體的需要,做可以做的動作,而動作幅度是不重要的,重要是她專注於身體的感受之中。
Y開始時,不時告訴我:「喔,這不行,我的腋下會痛楚……」我就慢慢和她探索,調節,我們正在做的伸展動作。有時,她做完了會流眼淚,感觸自己的身體痛楚提醒了她曾患癌症的事實。我們就一起做呼吸練習,學習和這些淚水、當下的感受同在。
幾周過去,Y很有恒心地持續修習,當我聽到Y分享她在日常中,如何更加自在地調節生活節奏,去更深刻地愛惜自己的身體,感到很感動。尤其是,當她告訴我,第一次跟女兒承認了自己身體的痛楚。
「以前我都會忍着不說,然後努力奉陪家人的邀請,出席行山等活動;現在我開始覺得,其實告訴他們我太累了,而且身體那裏在痛着,今天不參加,原來都是可以的。」
「『可以』的意思是什麼呢?」
「原來當我表達了,不是換來女兒的失望,而是擁抱。她連忙說,她和爸爸行完山就來找我去飲茶。」
「所以,你感受到被愛了。」
Y點頭、流了一點眼淚。
不想連累家人的心情實在很普遍,不只在治療期間,也在治療之後。有時候,這種內疚感,讓我們沒機會接收更珍貴禮物。
註:故事中的人物、背景不代表真實個案。
撰文 : 吳崇欣_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信健康] 追求正面減少負面,心理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