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杭州學習之旅(三):科技與創新

青斯 | 2024-11-25

醫療科技創新是本學習之旅的主題。內地發展數字醫療多少是回應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由於不用醫生轉診,病人到醫院該找什麼科的醫生呢?滬杭普遍利用智能導診,病人向智能機器說出病徵,就獲建議看什麼科,然後亦知當天可以掛號的醫生。智能排診更有趣,透過大數據估計每人所需診症時間來排診預約,差別不會超過十五分鐘。我相信醫管局的就診者對這點定感興趣,雖醫管局近年已將預約制度改為十五分鐘一個時段,同一時段者同時到達,但醫生未必能準時開診。加上其他因素,病人仍要輪候一小時或以上。

若在百度搜查智能排診關鍵字,便發現內地有許多現成的預先問診排診軟件,可見這並非什麼的新科技。中港兩地具體情況不同,內地是直接把病人掛到醫生名下,若知醫生未能出班,定必提早通知病人另作安排。香港是由科室醫生團隊處理所有病人,因此之故電腦難去因應各病人病況及醫生經驗來預測應診時間。不過我倒也欣賞內地的態度,出問題時會奉行以病人為本的原則去解決,例如若醫生早上替病人開了檢查單,當天完成後若病人要再見醫生時須乎再掛號的問題,演變出有些醫院的掛號是當天有效,有些則是三天內有效的安排。具體情況雖然不同,不過我相信香港的預約制度還有改善空間,望日後HA Go能為患者帶來驚喜!

參觀瑞金醫院的數字醫療時,知道還有其他智能系統如全程陪診、導航等,更有透過立體影像去模擬手術的智慧手術。營運指揮艙的三米乘六米儀錶板屏幕就真吸睛,能實時顯示全院每角落的運作情況和氣、電用量。保安系統和病人臨床資訊給合,只要輕點滑鼠,任何資訊手到拿來,顯現物聯網的威力。浙大附屬醫院護士站的智慧護理運行平台也對病房病人資訊一目了然,包括遙距知道輸送液是否用完。行程末參觀由藥廠研發的數字醫療中心,涵蓋多種疾病。我們參觀的是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結合防治和治療,透過應用程式和實體檢測指導病人並和醫生配合,加強病人自我管理。

內地研發的國產手術機械臂,已在浙大附屬醫院使用,香港只是大醫院才有!國產的質子治療設施亦已投入服務!香港研發這些科技欠缺基礎,但在應用科技尤其是資訊科技的創新上該扮什麼角色值得深究,切忌被早期成果拖累。柯達菲林最先發明數碼攝影,最終卻敗於數碼攝影!下期會替觀察作總結。

寧靜的杭州,原來是阿里巴巴創立之地,推動許多創新。(作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