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腸鏡還是驗大便隱血?
特區政府推行大腸癌篩查,讓50至75歲,一般大腸癌風險人士,每兩年留大便化驗隱血,陽性的再去做大腸鏡。然而,亦有不少人跳過大便隱血測試,直接進行大腸鏡。究竟兩者之間有什麼分別,該如何選擇呢?
首先,兩個檢查都有科研證明能有效減少大腸癌,以及能在社會層面增加受篩查者的生存年份。大便隱血測試可分為免疫化學測試和愈創木脂測試。前者比較靈敏,準確性較高,只需一至兩個樣本就足夠;後者則需要三個樣本,且會受食物影響。香港大腸癌篩查計劃使用的是免疫化學測試。
首先,隱血測試比做大腸鏡方便得多。大腸鏡檢查需要事先進行清腸,亦需要在內窺鏡中心或醫院進行,需時大約30分鐘,連同準備和休息,基本上沒有了半天。隱血測試只需要在家裏把大便掏進專用的容器裏,再交回化驗室就可以,沒有任何特別準備。
但是,做大腸鏡是診斷大腸癌的黃金標準,可直接看到大腸裏面的情況和摘取組織化驗。如果大便隱血屬於陽性,下一步亦是做腸鏡,所以直接做腸鏡可說是一步到位。不過,做大腸鏡除了上述所說的麻煩外,帶有程序上的風險,會讓一些人卻步。
另外,雖說大便隱血檢查和大腸鏡都可做到大腸癌篩查效果,利用定時做大腸鏡作大腸癌篩查的成效更高。因為大便隱血測試的目的是「大腸癌」篩查,並未能偵測早期的瘜肉;大腸鏡檢查則可發現早期比較細小的瘜肉並將其切除,不讓其有機會繼續發展長大演變成癌症。
值得留意的是,如果有症狀,例如大便有血或習慣改變,又或近親中有兩名或以上患有大腸癌,或一名在60歲前,根據本地建議就應該直接去做大腸鏡了。
作者為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如何選擇大腸癌篩查方法,專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