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大時代 檢視未來醫療發展(一)
根據一份醫療保健市場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醫療保健市場規模達21萬億美元,預計到2032年,市場規模將超過44萬億美元,在2024至2032年期間的複合年增長率為 9.07%。這個數字固然可被視為偌大商機,但亦可被用來預示世界在醫療方面將面對的重大挑戰。
本文基於新冠疫情後,檢視未來醫療發展……
醫療在世界任何一處都是重要議題,這既關係人民基本福祉,亦涉及社會經濟、福利,以及創新發展等不同範疇。社會老齡化、慢性疾病增加、醫療成本暴漲、人手不足、社會期望提升等,其實不是香港獨有的困難,而同樣屬於全球各地醫療體系所面對的共同挑戰。
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可能不能只顧當前現象,而是嘗試探視將來可能的發展,從而更早了解一些潛在挑戰,並制定出更有效的策略和措施。筆者首先探討一些可能影響將來醫療保健發展的變化軌跡,再從這些變化中尋找可能的應對方案。
新冠疫情完結至今超過一年半,其陰霾卻仍然在不同範疇上影響我們,尤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世界的醫療發展方向,例如德勤(Deloitte)在其「2022年醫療照護產業展望」報告中指出,疫情會持續主宰醫療照護系統的焦點和資源。在同一報告中,提及6項被視為塑造未來醫療發展的主要議題。
追求醫療平等性
首先是醫療平等。這個議題自然並不新鮮,但經新冠疫情一役,更加被送到浪尖的最前線。報告指出許多醫療機構和領袖都把平等放在優先事項名單上,但現實是,由於各種不同的差異,都令某些群體未能得到應有的健康生活。
新冠疫情突顯了醫療保健有限的普及性,即便是一支疫苗,也不能人人平等。這不單是先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分別,就算在同一國度裏,也會因例如種族、階級、地區,甚至不同範疇的不同取向而出現不平等,筆者在《我們真的追求平等嗎?》一文中(刊於2020年6月17日)也曾闡述過。
然而,醫療平等性其實一直有被關注,關鍵是如何在未來醫療保健規劃中落實體現,尤其在醫療成本不斷以幾何級數上漲的背景下。若果就香港自身而言,我們其實擁有相當不俗的醫療平等性,主要受惠於高度補貼的公營醫療體系。當然對公眾來說,其成本可能包括愈來愈長的輪候時間和堪憂的高醫療水平持續性。然而,隨住平等性成為世界醫療保健發展愈發重要的優先項目,香港實在都要考慮不同策略,由個別機構,到其引申項目,再到社區,至整個醫療產業生態,在各個層面利用數據、培訓、資源投入、產業研發配置等的不同方式,要能確保平等性得以持續地發展,甚至能夠繼續優化下去。此外,未來基層醫護人員以至決策階層,亦要具備平等性思維,有效地履行為實踐平等性的各項政策,以應對未來可見並日益增加的社會期望和要求。
醫療科技發展快
第二是醫療科技的飛快發展。無疑醫療科技在過去10年已一日千里,不少嶄新醫療技術發展神速:由mRNA技術到疫苗、由遺傳基因籂查到癌症及罕見疾病的標靶治療、由遠程持續監察到精準個人化醫療方案、由微創手術到納米機械人,幾乎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當中新冠疫情的出現,更「被迫」壓縮不少醫療科技的研發和試驗時間,疫苗便是當中的表表者,遠程科技應用更是無遠弗屆,以往覺得不可能,霎時變成可能。
醫療科技發展當然是好事,除了提升將來的醫療成效,也為預防疾病、提早治療、減少併發症創造更多實現空間,為未來社會和世界人類帶來健康生活。然而,熾熱的醫療發展同樣帶來挑戰,一方面催生的研發或許令我們忽略長遠副作用的風險;另方面壽命延長等同加快社會老齡化,反而變成醫療系統自身壓力的來源。但更切身的問題是,科技由發展基礎概念,至科學實驗認證,再至臨床測試,無論檢查、治療或藥物,通常經歷無數失敗才能公諸於世,科研成本無可避免地被增加,治療成效雖愈來愈好,但費用也必然愈來愈昂貴。這是為何全球醫療保健市場飆升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也加劇醫療保障的不平等性。
因此,德勤的報告亦建議醫療領導者要在科技研發創新和治療應用實踐之間取得平衡,要注意部分醫療發展可能太過遠離基層大眾,甚至只有中產階層之所能及,並考慮如何從資源分配和成本控制上,確保普羅民眾病有所醫。
下文再續。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探討醫療科技發展,醫學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