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自主老年」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人口推算,到2069年香港男性及女性人均壽命將增至88及94歲,香港人以長壽見稱,預期壽命(Lifespan)高,但健康壽命(Healthspan)卻跟不上。有幾多年能處於健康、活動自如的狀態?當醫療系統未能有效解決長者健康問題,市民又有否為變老做好準備?
理想的變老不只延長壽命,而是「自主老年」,即掌握自己的衰老方式,在變老過程中盡可能保持身體和認知功能狀態。同時亦需做好健康管理、維持生理及心理健康、作妥善財務計劃、創造無障礙環境、利用社區資源、終身學習及安排符合個人意願的醫療指示等。
筆者在長者服務經驗中,看到不同背景的人盡力活出自主老年。他們不論教育程度高低、經濟或健康狀況,均沒被身體限制或生活條件束縛,擁有一份動力,擁抱社區、與人連結,積極參與生活。麗萍是中風10年的患者,縱然恢復過程漫長,至今仍堅持每周到中心進行復康訓練,維持基本活動能力。她曾正面地說:「慶幸自己中風,才能認識這麼多有心幫助我的人,認識社區支援,讓我嘗試多元化活動。」還有一位90多歲的婆婆波波,每周兩次搭巴士從九龍前往大埔參加中心活動。她堅定地說:「只要我走得動,就要來見見朋友,動一動,活得自在。」
即使每個人的歷程和生活方式不一樣,都可規劃未來。無論環境如何亦可活出精采人生。「賽馬會流金匯」將於12月12日舉辦「自主老年:在香港老去的挑戰與機遇分享會」和50+服務博覽,歡迎讀者參加博覽,並留意稍後在YouTube發表的片段。
作者為賽馬會流金匯中心經理及高級物理治療師
[信健康] 應對老去挑戰與生活,護理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