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醫學專家系列(一) 專訪梁憲孫教授 見證香港基因組中心成立 革新本地醫療服務
梁憲孫教授是香港基因組中心董事局副主席,也是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訪問梁教授,向他請教的第一個問題便是:甚麼是基因組?他熟練地解釋,每人身體內有2萬多個基因(Gene),它們合起來,便是基因組(Genome),決定了每人的身體特徵和患病風險等,猶如身體的說明書。梁教授指出,大部份疾病均與基因組有關,透過解構其中關係,便有望為病人找出病因、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和預防疾病。他憑藉早年在香港推動成立骨髓捐贈者資料庫的經驗,秉持同樣熱誠,多年來積極為本地醫療發展出謀獻策,包括推動基因組醫學發展。他深信,香港基因組中心的成立,以及為香港推展首個大規模基因組測序計劃,將為本地醫療服務開拓新的可能,讓更多香港市民受惠。
一切從「救救小哥頓」開始
在1991年,年僅16個月大的華裔加拿大籍男童「小哥頓」吳品宏(Gordon),因患上罕見白血病「家族性噬紅細胞血病」,急需移植骨髓。由於當時加拿大缺乏適合華人的骨髓,因此小哥頓的父母便帶他來港尋找合適骨髓。梁教授聯同社會各界發起「救救小哥頓」行動,短短三星期便吸引了1.3萬名市民參與驗血,並登記自願捐贈骨髓。梁教授回憶道,此事為香港的骨髓移植以至各種遺傳性癌症的診治工作,揭開了重要一頁。
「市民反應非常踴躍,數個星期已經累積了過萬人抽驗白血球,我們因而順水推舟,成立了(華人)骨髓(資料)庫,為香港日後的癌症治療,尤其是血癌,帶來了重大進展。」
隨着香港骨髓捐贈者資料庫的建立,加上癌症科研發展,使治療技術不斷有新突破。梁教授表示:「90年代治療癌症以骨髓移植為主,2000年開始發展標靶藥物,到了2010年,便是改造免疫細胞,然後再輸回病人體內。可見一直以來,(醫療)發展是一環扣一環,每十年便見到很大進步。」
梁教授認為,基因組醫學的發展亦相同,現今國際間通用的人類基因組數據庫均是以白人為主,缺乏亞洲人數據,對診斷治療造成一定限制,情況如同當年尚未完備的骨髓捐贈者資料庫。梁教授有感香港同樣需要一個專屬華人的基因組數據庫,多年前已與一眾醫護同儕,積極推動本地基因組醫學發展。梁教授憶述:「我們在醫院管理局內工作的同事,以及在大學工作的醫生,大家在不同崗位努力時,都希望推動(基因組醫學)系統性發展,亦希望有更多資源、更多凝聚力。」
從宣揚骨髓捐贈到推動基因組醫學
梁教授與志同道合的醫學界代表,主動約見了時任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向他闡述基因組醫學對本地醫療服務長遠發展的重要。梁教授表示:「會面後,他(高永文)二話不說成立『基因組醫學督導委員會』,大力推動此事,希望香港在基因組醫學的發展可以更上一層樓。」
後來特區政府委任梁教授為該委員會的主席,領導研究香港基因組醫學的發展策略;其後,特區政府亦接納該委員會的全部建議,包括成立「香港基因組中心」,以推展各項工作。這幾年,中心在醫務衞生局大力支持下,透過與衞生署、醫院管理局及大學醫學院等不同持份者緊密合作,致力推動本地基因組醫學的臨床應用、科學研究、人才培育和公眾教育。
梁教授形容香港基因組中心的工作任重道遠,其中於2021年正式展開的「香港基因組計劃」是本港首個大型基因組測序計劃,涵蓋三個組群的病人及其家屬,包括:未能確診病症、遺傳性癌症,以及與基因組學及精準醫學相關的個案,透過為參加者進行全基因組測序,讓他們受惠於更準確診斷及個人化治療。同時,視乎臨床及研究需要,該計劃所得的數據亦會於去識別化後用於已獲嚴格審批的醫學研究,讓醫生及科學家進一步了解基因組與不同疾病的關係,促進香港未來的醫療發展。
香港具備獨特優勢發展精準醫療
梁教授強調,香港的醫療服務達世界級水準,硬件配套完善,亦匯聚了國際知名科學家和醫學專家,具備獨特優勢發展基因組醫學。雖然市民大眾對這個嶄新醫學範疇認識尚淺,但梁教授非常有信心,透過持續解說和分享,定可加深大眾的認識和支持。他表示:「我們當年推動骨髓捐贈亦是戰戰競競,因為香港市民不認識,亦會有猶豫;但透過解說,最後成功建立骨髓庫,並幫助了很多病人。我相信推動基因組(醫學)發展也是一樣,一定可以推而廣之,將來幫助更多病人。」
梁教授對基因組醫學的未來充滿信心,他說:「將來診症時,我們知道每位病人的基因圖譜,然後為他們設計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以提升療效和提高存活率——這是我看到未來十年、二十年醫療服務的發展方向。」梁教授期望透過持續的公眾教育及宣傳,讓市民大眾進一步認識基因組中心的工作,支持本地基因組醫學研發和臨床應用,長遠來說定必可以惠及每一位香港市民。
梁憲孫教授
•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
• 香港基因組中心董事局副主席
• 養和醫院副院長及內科部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