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上海杭州學習之旅

寫首篇時我說對內地醫療改觀。十多年前到每間內地醫院,先會見到打點滴地方。這次參觀再沒有見,只見無數排在終端機前掛醫生號的病人,比前文明有秩序;地上投射式的引路指示很清楚,又可因應需求隨時改,不用再貼上五顏六色的膠紙;更有義工在大堂彈奏鋼琴,可見在醫改推動下醫療服務已呈現代化。
這一切都歸功近十年的醫改,令醫院運作規範統一化。任何政策除正面效果外亦會有弊端,制定政策的奧妙就是要去平衡利益。以採購為例,國家能統一採購統一藥價是非常好及正確的,中國市場之大容易和藥廠洽談價錢,這正是近期談論內地的治癌標靶藥比香港便宜得多的現象。
25年前到上海參觀,得知內地病人要付比香港昂貴的藥費。現在藥價統一後,醫院醫生再不能從藥物圖利又怎辦呢?我並非為這做法說項,醫院醫生也不想從中圖利,但以前政府對醫院補貼低,只佔開支5%,醫生收入也低,所以要靠其他方法增加收入。據知上海高級醫生月入已達五萬元,但仍有人認為內地醫生生活是辛苦的,世界各地的醫生都是這樣的吧。如上所述國家已作出很多平衡性政策,正式容許醫生多點執業以增加收入,即是說平常醫生可能在市醫院上班,遇上特殊要求,亦可到其他醫院為病人做手術等。以前這是非正式的!
專科輪候時間是較難解釋的。香港的專科輪候時間,緊急的可在2至8周內見到醫生,否則就可能要等一年以上。既然內地老齡化嚴重,且有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何可自己去掛專科醫生的號而不用等待經年呢?答案在覆診。內地覆診隨診不如香港方便。因醫保可報銷藥費,吃完醫生給的藥後,可以跟配方透過醫保買直至有新病徵或情况出現,才再找醫生,所以隨診比率較香港低,醫生們可集中處理新症。好處是當天能看到專科,若化驗報告出得早更可當天得知化驗結果,不用到下次覆診才知。
醫保似乎真有點好處,因為病人要付費,而且某些情況下費用也不少,令致病人會慎重考慮而非盲目追求。這心態對香港可能也適合。更改醫療融資方案是重大決定,要討論經年,最難就是什麼該覆蓋的話題,因為醫管局幾乎是全包的!
這次參觀的都是內地頂尖的醫療機構,其他醫院的水平未必這麼高。不過內地的執行能力很強,尤其對從上而下的指令,這點並非香港強項,怎樣在香港現有基礎上引入新的做法是眾人都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