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藥材知多點
現時以「桂」作為來源的中藥有肉桂和桂枝,兩者均為常用中藥。桂最早見於《山海經》:「桂林八樹,在賁隅東。」據考證賁隅即今之廣東番禺。《禮記》曰:「曾子曰:食肉、飲酒,必有草木之滋焉,以為薑桂之謂也。」可見在春秋時期,古人以桂作為調味品使用。桂作為藥材,最早見於《神農本藥經》,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五十二病方》中共有十三首方使用桂,可見在西漢以前桂已是臨床常用藥物之一。
桂一名是以其葉片離基三出脈之特徵而命名,宋代《桂海虞衡志》云:「凡木葉心皆一縱理,獨桂有兩道如圭形,故字從圭。」陳重明等根據歷代本草著作對桂原植物及產地的描述,考證桂是現今樟科肉桂Ciwwamoren cawsta。
典籍詳盡記載
以桂作為藥材,早期以其樹幹、大小枝皮入藥。《神農本藥經》記載菌桂、牡桂兩種,陶弘景根據《仙經》之說提出菌桂、桂、牡桂三種。《名醫別錄》云:「(菌桂)無骨,正圓如竹」。《新修本草》曰:「其小枝皮薄卷,乃二、三重者,或名菌桂,或名筒桂。」可見菌桂是桂的卷筒形小枝皮。陶弘景云:「牡桂似桂而扁廣殊薄,皮色黃,脂肉甚少,氣如木蘭,味亦類桂。」《新修本草》曰「古方亦用木桂,或云牡桂,即今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大小枝皮俱名牡桂。然大枝皮肌理粗虛如木蘭,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皺起,味辛美。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以半卷多脂者單名桂。」「其牡桂嫩枝皮,名為肉桂,亦名桂枝。其老者,名牡桂,亦名木桂。」可見呈半卷狀,粗壯而未老化枝皮,油脂層厚而明顯,指壓之即有油脂滲出者為「肉桂」簡種「桂」,又名「桂枝」、「桂心」;以幹皮,或老化程度較高,呈扁寬片狀的枝皮名「牡桂」又稱「木桂」。
關於牡桂的命名,歷代本草著作中沒有太多談及。牡原指雄性獸類或不開花植物。桂是兩性花植物,與牡含義不符。張廷模通過訓詁與書法考證,認為牡是壯之誤。壯為大之意,附合《本草綱目》:「牡桂為大桂,此(菌桂)稱小桂」之說法。
作者為註冊中醫、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一級講師
[信健康] 「桂」藥材入藥記載,醫師貼士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