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育成九部曲
專案在手,若處理不當,肯定「有氣冇碇抖」。但如順利「吃完」這場「盛宴」,就會令業績加分。又愛又恨,於是大家都用不同方法「吃」。有人用計劃(Plan)、執行(Do)、查核(Check)、修正及持續(Act)走流程。亦有人用結構(Structure)、過程(Process)、結果(Outcome)模式來演進。林林總總,門派眾多,隨便在「谷歌」搜索關鍵詞就有無數解答。亦不妨試試「本土製作」──由筆者多次專案管理總結的「專案育成九部曲」套餐:
先要確保專案推出的貨品(Product)/新措施等適合用家。在貨品製作前期多做「用家測試」,以免成形後「堅離地」。例如改進電子藥物派發系統,鼓勵同事(用家)給予意見,並將其意見轉化成系統改善一部分。同事因而覺得備受重視,「件貨我有份做」,自然就會樂意投入(Engage)。
「P-Product」到「E-Engage」後,就走7個「Cs」。我們為所有同事提供培訓(Complete Training)。但是上過課亦不一定懂。所以,讓大家做培訓後測驗,或由學員示範相關步驟,確保人人都懂(Competency)。懂不等於會做──講一套可做一套。適時以審核(Audit),跟進遵循度(Compliance)就會一目了然。另外,引入新產品,目標是使照顧病人更有效率。所以我們亦要調查顧客/病人反饋(Customer Feedback),例如他們的感受、滿意度。反饋不一定針對人,也可針對事:派藥流程是否更順暢,意外宗數減了多少等亦可評估一番。科技進步,產品可要與時並進(Continuous Improvement),否則就後勁不繼,成為一次性產物。努力過、流過汗水後,我們別忘了找出表現好的同事(Champion),多加讚揚,並以此為成功案例向其他人作推廣。現實千變萬化,有許多意料之外事情發生。所以還要再做一道菜──制定應對方案(Contingency),如有意外時由誰跟進、如何跟進。無論「PDCA」、「SPO」,或是一「P」一「E」、七個「Cs」,「九大簋」套路,「鹹魚青菜」各有喜好,亦隨不同情境受重用,或被棄用。這位仁兄重視的,可能在另一仁姐眼中什麼都不是。因此最後「C-Contingency」千萬要記得,不要按圖索驥,照搬框架,必須如「水」般隨機應變、在實踐中增加或減少框架內容。你的專案框架會是什麼?
作者為香港護理專科學院院士
[信健康] 淺談專案育成九部曲,生活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