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會傳染嗎?症狀、成因、傳染途徑、檢查方法一文看清

2025-04-01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致的肝病,可發展為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型肝炎,嚴重更可發展為肝癌!乙型肝炎會傳染嗎?乙型肝炎症狀、成因、傳染途徑、檢查方法、預防方法又是什麼?下文為你一一拆解。

乙型肝炎是什麼?乙型肝炎會傳染嗎?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症狀
乙型肝炎檢查項目乙型肝炎檢查結果乙型肝炎治療方法預防乙型肝炎的方法
降低乙型肝炎母嬰傳播風險方法乙型肝炎常見問題(FAQ)

乙型肝炎是什麼?

乙型肝炎(Hepatitis B)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傳染病,主要影響肝臟健康。感染乙型肝炎可能導致肝細胞受損,進而影響肝臟功能,部分患者甚至可能發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根據2020至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香港約有5.6%人口為乙型肝炎帶菌者。

乙型肝炎會傳染嗎?

不少人會疑問:乙型肝炎會傳染嗎?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存在於血液及體液中,包括精液、陰道分泌物等,因此與乙型肝炎帶菌者共膳及握手等一般社交接觸皆不會被傳染乙型肝炎。以下3個乙型肝炎傳染途徑:

乙型肝炎傳染途徑丨1. 性接觸

與乙型肝炎感染者進行無保護的性行為,即在進行性行為時沒有使用安全套。

乙型肝炎傳染途徑丨2. 母嬰垂直傳播

若母親為乙型肝炎帶菌者,其嬰兒極可能在出生時受感染。因此,計劃懷孕的夫婦應確保自身免受感染,並為新生兒提供必要的保護措施。

乙型肝炎傳染途徑丨3. 血液接觸

血液接觸包括輸入受乙型肝炎污染的血液(即捐血者患有乙型肝炎),或與乙型肝炎感染者共用針筒、牙刷、剃刀等個人物品。另外,使用帶乙型肝炎病毒的工具穿耳孔、紋身或針灸亦有機會被傳染乙型肝炎病毒。

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有分為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型肝炎,以下是急性乙型肝炎與慢性乙型肝炎的差異:

急性乙型肝炎

部分急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可能出現食慾不振、發燒、噁心、嘔吐、極度疲勞、關節疼痛、黃疸、深色尿液等乙型肝炎症狀,但也有部分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狀輕微或無症狀,特別是嬰幼兒。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
大部分急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可自行康復,體內產生乙型肝炎抗體並獲得終身免疫。然而,部分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無法清除病毒,最終發展為慢性乙型肝炎(CHB)。

乙型肝炎帶菌者與慢性感染

約15至40%的乙型肝炎帶菌者可能在日後發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通常在50至60歲後出現乙型肝炎併發症。由於乙型肝炎帶菌者可能無明顯乙型肝炎病徵,因此建議定期接受肝功能檢查,以確定是否患上乙型肝炎。

新生兒感染乙型肝炎的風險極高,高達90%的感染嬰兒會成為乙型肝炎帶菌者,而成年乙型肝炎感染者的慢性感染風險則約為5%。

乙型肝炎症狀

乙型肝炎潛伏期可由30日至180日不等,乙型肝炎病徵一般會於感染後三個月內出現。乙型肝炎病毒可引發急性乙型肝炎,但大多數嬰兒和兒童感染乙型肝炎後不會出現明顯乙型肝炎病徵。少於5%的五歲以下兒童,以及30%至60%的成人可能出現以下乙型肝炎症狀:

- 發燒
- 發冷
- 食慾不振
- 異常疲倦
- 噁心
- 嘔吐
- 上腹不適
- 腹痛
- 關節及肌肉疼痛
- 皮疹
- 小便顏色變深
- 大便顏色變淺
- 黃疸(眼白及皮膚變黃)

雖然急性乙型肝炎可能引起這些乙型肝炎症狀,但因病情惡化而死亡的情況極為罕見。

乙型肝炎檢查項目

診斷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是進行血液測試,以下是6種常見的乙型肝炎檢查項目:

-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
- 乙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
- 乙型肝炎核心抗體(Anti-HBc)
- 甲型肝炎抗體(Anti-HAV)
- 丙型肝炎抗體(Anti-HCV)
- 總甲型肝炎抗體(Total Anti-HAV)

乙型肝炎檢查結果

乙型肝炎檢查項目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陽性,即受檢者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應立即進行醫學評估。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持續陽性超過六個月,通常意味著感染已轉為慢性乙型肝炎。

另外,若乙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呈陽性,即受檢者體內已產生足夠的乙型肝炎抗體,可提供免疫保護。這通常是因接種疫苗或曾感染乙型肝炎後痊癒而獲得的。

乙型肝炎治療方法

急性乙型肝炎治療方法

急性乙型肝炎目前尚無特定的治療方法,急性乙型肝炎患者需透過充足休息來促進身體自我修復。在康復期間,應保持均衡飲食、避免飲酒,並減少與他人發生血液或體液接觸,以防止病毒進一步傳播。此外,服用任何藥物前應先諮詢醫生,以確保安全。

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定期覆診,接受醫生評估肝臟健康狀況。如有需要,醫生可能會處方抗病毒藥物,以抑制病毒複製,降低肝衰竭、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數接受藥物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需長期甚至終身服藥,以控制乙型肝炎病毒。

預防乙型肝炎的方法

接種乙型肝炎針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建議所有未感染且體內無抗體的人士接受乙型肝炎針注射。疫苗接種計劃中接種乙型肝炎針時間表如下︰

- 第一劑乙型肝炎針:初次接種
- 第二劑乙型肝炎針:第一劑乙型肝炎針後一個月
- 第三劑乙型肝炎針:第一劑乙型肝炎針後六個月

降低乙型肝炎母嬰傳播風險方法

對於乙型肝炎病毒載量較高的孕婦,醫生可能會建議服用抗病毒藥物,以降低母嬰傳播風險。此外,受乙型肝炎感染母親所生的嬰兒應採取以下措施:

- 出生後24小時內接種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提供即時保護
- 按照常規疫苗接種計劃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 於9至12個月大時接受血液測試,檢查是否已產生乙型肝炎抗體,確保獲得長期保護

乙型肝炎常見問題(FAQ)

1. 乙型肝炎怎麼傳染?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存在於血液及體液中,包括唾液、精液、陰道分泌物等,因此與乙型肝炎帶菌者共膳及握手等一般社交接觸皆不會被傳染乙型肝炎。以下3個乙型肝炎傳染途徑:

- 性接觸:與乙型肝炎感染者進行無保護的性行為,即在進行性行為時沒有使用安全套
- 母嬰垂直傳播:若母親為乙型肝炎帶菌者,其嬰兒極可能在出生時受感染。因此,計劃懷孕的夫婦應確保自身免受感染,並為新生兒提供必要的保護措施
- 血液接觸:如輸入受乙型肝炎污染的血液(即捐血者患有乙型肝炎),或與乙型肝炎感染者共用針筒、牙刷、剃刀等個人物品。另外,使用帶乙型肝炎病毒的工具穿耳孔、紋身或針灸亦有機會被傳染乙型肝炎病毒

2. 如何知道自己有乙型肝炎?

診斷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是進行血液測試,乙型肝炎檢查項目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呈陽性,即受檢者已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應立即進行醫學評估。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持續陽性超過六個月,通常意味著感染已轉為慢性乙型肝炎。

另外,若乙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呈陽性,即受檢者體內已產生足夠的乙型肝炎抗體,可提供免疫保護。這通常是因接種疫苗或曾感染乙型肝炎後痊癒而獲得的。

3. 乙型肝炎會死嗎?

部分急性乙型肝炎感染者可能出現食慾不振、發燒、噁心、嘔吐、極度疲勞、關節疼痛、黃疸、深色尿液等症狀,但也有部分急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狀輕微或無症狀,特別是嬰幼兒。在極少數情況下,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

而約15至40%的乙型肝炎帶菌者可能在日後發展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通常在50至60歲後出現乙型肝炎併發症。由於乙型肝炎帶菌者可能無明顯乙型肝炎病徵,因此建議定期接受肝功能檢查,以確定是否患上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