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焦慮引發肚痛? 情緒病與腸易激綜合症

常見的功能性腸胃疾病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主要表現為反覆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且在醫學檢查中找不到明顯的生理疾病病變。
雖然IBS本身不會引致嚴重疾病,其症狀會對患者的生活質素造成顯著影響。近年來,醫學研究逐漸揭示IBS與情緒病之間存在密切關聯,尤其是焦慮症和抑鬱症,兩者在病理機制及臨床表現上均有交集,形成一種腸腦軸(Gut-brain axis)互動的複雜網絡。
研究顯示,IBS患者當中,約有40%至60%患有某種類型的情緒障礙,包括廣泛性焦慮症、抑鬱症或驚恐症,這種共病現象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合併情緒疾病的IBS患者,往往症狀更嚴重、生活質素較差,並對常規藥物反應不佳。
情緒病會透過多種路徑影響腸道功能,其中之一是血清素的代謝異常。血清素在腸道中扮演重要角色,約90%血清素在腸道中合成,用以調節腸道蠕動與疼痛感知;當血清素濃度降低,便可能會導致腸道功能失調,進而引發或惡化IBS症狀。
同樣地,焦慮可引起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活躍,造成腸蠕動異常與內臟過敏,即使是輕微的腸道刺激亦可能被感知為劇烈疼痛。

從生理機制角度來看,腸腦軸的概念為兩者關係提供了生物學基礎。腸道與中樞神經系統透過神經、免疫及內分泌系統互相溝通。當我們面對壓力時,神經內分泌系統會被激活,改變腸道的運動功能和感覺敏感度,誘發或加劇IBS症狀;同時,腸道中大量分泌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5-HT)不僅調節腸道蠕動,亦參與情緒調控。研究顯示,IBS患者的血清素代謝異常可能是其腸道症狀與情緒失調交互作用的關鍵因素。
降低生活質量
臨床上,IBS患者常伴隨多種情緒症狀,包括焦慮、抑鬱、恐慌或睡眠障礙。這些情緒問題不僅降低患者生活質量,亦會加劇腸胃症狀,形成惡性循環;患者因反覆腹痛、腹瀉或便秘而感到焦慮,焦慮反過來又加重腸道症狀,導致症狀難以緩解;這種腸腦軸的惡性循環,成為IBS管理的一大挑戰。
因此,IBS的治療,並不僅限於控制腸胃症狀,亦需要重視情緒病的診斷與治療。藥物治療方面,腸胃科醫生會視乎IBS患者的主要症狀,一般藥物包括腸胃平滑肌鬆弛劑、止瀉劑或瀉藥;針對情緒方面,常用的包括抗抑鬱藥(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ceptor Inhibitor, SSRI)會對改善情緒症狀和調節腸道功能有幫助。
至於情緒治療,包括心理治療、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和壓力管理被證實能有效減輕IBS症狀及情緒困擾。例如CBT能協助患者糾正過分災難化思想,配合放鬆練習和適應焦慮情緒的正面方法;研究顯示,CBT可降低症狀嚴重度40%至60%。另外,正念減壓(Mindfulness 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協助患者洞察自己的身體感覺,從而正面地適應身體的感知,減少疼痛和腸道不適。
打破惡性循環
此外,患者和家人對於IBS的理解,正視IBS與情緒、壓力和生活習慣的關係亦十分重要。治療IBS,需要病人、家人和醫生團隊攜手合作:病人需要調節自己的生活步伐,適度運動、壓力管理、飲食作息和接受適當的心理輔導;家人需要理解和支持患者,鼓勵他們配合治療,與醫護人員保持溝通;通過腸胃科醫生和精神科醫生攜手合作,在各種藥物包括腸胃藥和情緒藥上作出調節,以改善情緒和腸道互動,打破腸腦軸的惡性循環。
總括而言,腸易激綜合症與情緒病之間存在高度相關性,兩者在流行病學、基因學及生理機制上均有交集。臨床治療策略應結合藥物治療、心理治療及生活方式調整,從而改善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況。
撰文:潘錦珊醫生_香港專科精神科醫生
[信健康] 壓力影響腸道功能,精神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