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道話

青斯 | 2025-06-09

筆者雖從醫管局退休多年,但每年5月的醫管局大會必定參與。這是難得的敍舊機會,亦有無數服務改善報告分享,這些報告都是同事憑專業精神自發做的,這股正能量可發揮無限感染力,並為碩士課程提供教材。這正面訊息和早前明愛醫院病人被餵食正常餐不幸離世事件,或醫管局成立檢討委員會檢視系統管理的境況形成鮮明對比。有說10個正面訊息可抵消一個負面訊息,不知今次大會的正面訊息能否奏效?作為過來人,我應為醫護說句公道話,談論今日醫護之難。

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有許多形式,假若是真誠地說出心底話,自然是公道說話!(作者提供圖片)

亞專科化問題多

先談知識爆炸的威力。醫學技術近年突飛猛進,可歸功於研究的新發現,亦要借助知識爆炸。知識倍增的時間,從上世紀初至世紀末,由百年縮短至年半。醫生奉行終身學習,但隨着知識更新指引增加速度,令人不禁問醫護在公餘能否夠時間更新認知,這些指引又曾否在醫學院護理學院教導呢?面對日漸複雜的治療方案和不斷更新的知識,有醫生選擇從專科轉入亞專科執業,這令醫生專注幾類疾病自能處理得更好,亦能追上知識技術的更新。惟欠通盤考慮的亞專科化問題多多,包括亞專科的分布及要增加醫護人手等;若全部醫生都亞專科化,誰來關顧病人整體福祉?

指引似乎永遠不足夠,先是知識締造速度比訂立指引快,任何事故後又會增加指引,導致日後醫療服務更為指引化,削弱個人決定空間之餘,要牢記指引也不容易,恐怕日後沒有智能手機人工智能的協助,難以提供優質服務!

其次是系統和機構文化配合。醫療常與航空業作比較(見《人因工程》一文)。航空業能齊心改善安全建立安全文化,因機組人員均是意外受害者;而事故的呈報並非具名的,旨在鼓勵呈報讓人知悉和堵塞系統漏洞。反觀醫療複雜性高變數大,而且任何人無論多努力多小心多有經驗都會犯錯。考進醫學院的都是尖子,故醫生不輕易接受自己會犯錯,就算在醫學院灌輸這觀念,在實行上仍困難重重,因醫生需要自信才可說服病人為其治病。不承認自己會犯錯,就容易把問題往別人處推,是別人不夠小心不夠勤力,忽略系統漏洞和自己的角色。碰上醫療事故要具名呈報時,變成非不得已才會具名呈報,錯失學習機會。

筆者並非為醫護開脫,只想說有時醫護盡了力效果仍然不理想。犯錯若是人性,責罵也是自然,但能否解決問題?除醫護文化要改變,社會亦要接受並攜手把注意力放在改善系統增強安全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