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痛如大病 拔牙不簡單

陸錦榮 | 2019-10-21
根據前人對齒患的醫治心得,保持腸胃健康,可避免齒病。

拔牙的「血腥」經歷,的確令人「驚怕」。若能保持牙齒堅固,老不脫落,真的是一種生活福氣。(清)萬後賢《貯香小品》記載了一固齒法,「每於小遺,閉口咬牙,永免齒疾,且年高齒不搖」。《素問.痿論》指出,腎主身之骨,而齒則為骨之餘;腎也主水,調節人體水液代謝。小解時,咬緊牙齒,防止腎陽隨排解過程而漏出,是否真的確保牙齒堅固健康,且姑妄聽之,姑妄記之。

《華佗神醫傳》說,食後宜漱口,是保齒秘訣。當臥睡時受風寒所侵,醒來即進食咀嚼,令風聚難散,容易患齒病。所以,起床後先嗽口,然後進食早餐,「點只是生活良好習慣咁簡單」。(清)顧靖遠《顧氏醫鏡》記述了他對齒患的醫治心得,「有一素來多酒色者,每到冬季末便齒痛搖動,牙齦及面目都腫起來,飲食不進,夜不能眠。他認為,齒屬腎,齒齦屬陽明經,即關乎胃與大腸,患了腎病齒極痛;酒多往往傷及腸胃,則濕熱上攻牙床而作痛作腫,令齒亦不得安寧」。因此,保持腸胃健康,可避免齒病。

古代成年儀式

清代宮廷藏書《內府藥方》載錄了一方「擦牙固齒散」。用「旱蓮草、青鹽、小茴香、白芷、升麻、細辛、石膏和花椒,共磨為細末」。以細末來擦(刷)牙。旱蓮草味甘、酸,性涼;歸腎、肝經;入陰血,善斂固,具有滋補肝腎、烏須固齒功效。據(清)吳儀洛的研究(見《本草從新》),白芷,行手陽明大腸經,性溫味厚;也行足腸明胃經,可治牙痛。吳氏眉批,上齦屬足陽明,下齦屬手陽明,二經風熱可致牙痛,可見牙齒之患,同腸胃健康大有關係。

牙齒用來吃東西,但吃多了,腸胃不妥,牙齒便遭腸胃「反噬」,以「痛」來止「吃」。大自然之理,真的玄妙無窮。

令筆者對牙齒和拔牙感到更玄奧之處,並不只此。因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在東南一帶,我們祖先拔牙之風相當普遍。在這個蒙昧時代,人類對大自然和自身的認識極其有限,對生、死、神、靈的觀念亦十分原始。當時,拔牙往往是成年儀式的一個標誌,就像後來男性以冠禮來標誌踏入成年階段一樣。

人類學家弗雷澤在《金枝》一書所述,在澳大利亞的部落,舉行成年儀式時,常常拔掉這個男孩的一枚門牙。(晉)張華《博物志.卷二.異俗條》記載:「荊州極西南至蜀,諸民曰僚子……(生兒)即長,拔去上牙齒各一,以身為飾。」可以看到,當入類開始進入發育成年階段,不論中外,都有用拔牙來標誌成年,告別童稚,昭示開始「脫胎換骨」。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陳星燦的研究,中國新石器時代拔牙之風遍及山東、江蘇、上海、福建、廣東、湖北、河南南部以至台灣。拔牙者的年齡,一般在14歲左右,亦即是人類的第一組牙齒(乳齒)被後來長出來的第二組牙齒(恒齒、不包括第三臼齒)全部取代之時。在山東王因、呈子和蘇北大墩子三個遺址發現,拔牙的個體中,有少數僅拔出一枚上頜側問齒的現象(見楊楠編《考古學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頁209至216)。換言之,當人進入高速發育期,往往以拔牙作為「童年」與「成年」之別的分水嶺。拔牙明顯與成年禮相關。

為什麼要拔牙?的確是一個引人入勝的問題。

據考古學的研究,原始人類把生和死視為一種過程而非結果。「生」與「死」都是分幾個連續階段來完成。故此「生」不是一次性賦予,而「死」亦非一次性的結束。筆者想像,原始人對於一個人從嬰孩變成小童、從小童變成一個長滿了鬍子的大漢,無論神情、意識和面貌都截然不同,彷彿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在當時的知識水平下,的確難以明白。

一種筮醫療法

不少原始民族,尤其奉行圖騰制的民族,當孩子到了青春期,按習俗要舉行成年禮。常見的作法之一,就是假裝殺死已到了青春期的孩子而使他復活(《考古學讀本》頁212);而靈魂則是從軀體的天然孔竅,特別是由口腔和鼻腔而出,如大洋洲馬馬克薩斯群島的居民,緊捏着快要咽氣的人之嘴吧和鼻子,目的是防止其靈魂捨他而去,人永遠不再起來。

很顯然,原始人把成年儀式看得非常重要,視之為人類童年逝去後「重生」的起點,也是「新」靈魂再進入類軀體的關鍵點。所以,把門牙拔去,目的就是為新靈魂進入大開中門。原始人對生死靈魂的觀念完全不解,蒙昧的想法,一轉手,便容易與巫術互相滲透。

據出土的周家台秦簡,有一則「已齲方」,列出治療齲齒的處方──「已齲方」,明顯是一種筮醫療法。「看見車子,行禹步三步,說:『輔車車輔,某人患蟲牙,如果能讓某人蟲牙痊癒,會讓你不會受到風吹雨淋』,然後取下車轄,不要讓人看到,並且也不要和別人說話。拿着它回家,藏在屋着,不讓它出現。(如果)出現了,蟲牙會再次發作。」(轉引自張雷編《秦漢簡牘醫方集注》,中華書局,2018年,頁80)為什麼向「輔車車輔」祝求去治齒齲之病呢?因為頰骨與牙床的關係,同車輔(即車輪外旁起夾輔作用的直木)跟車輿的關係相類似。

噫,認為靈魂從人類軀體的孔竅出入,同緊閉牙齒,阻擋腎陽之氣從口腔隙縫隨尿液一起漏出,思維的本質何其相似。人類千萬年的成長過程,步步相隨,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確是深思熟慮、千錘百煉的人類智慧。

撰文 : 陸錦榮

 

[信健康] 捍衛健康非難事,牙齒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