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視鏡新技術助腸治療

呂家聯醫生 | 2021-01-14
透過大腸鏡,醫生可更容易全方位觀察腸道黏膜層及抽取組織化驗,而克隆氏症患者更需要考慮檢查小腸。

屬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炎症性腸病,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前者會攻擊大腸,後者則連小腸或口腔等亦可能受襲。兩者病徵相似,包括腹瀉、血便和發燒等,而克隆氏症更有機會導致瘺管形成,影響身體其他部位,倘細菌積聚更會出現膿瘡。大腸長期發炎或會增加大腸癌風險,發炎嚴重、炎症面積大或發炎時間長達數年等的患者風險更高。

內視鏡在此病的診治過程中擔當重要角色。透過大腸鏡,醫生可更容易全方位觀察腸道黏膜層及抽取組織化驗,而克隆氏症患者更需要考慮檢查小腸。如發現腸道組織變異,只要情況不太嚴重或變異細胞未擴散,均可考慮使用內視鏡切除病變部分。隨着科技進步,現時內視鏡已達到高清,甚至4K像素,比以往的影像更清晰,而小腸鏡更發展至雙氣球鏡及電動螺旋式,另外,亦可按需要選用鏡頭藥丸。而內視鏡結合人工智能技術仍處於實驗式階段,但相信會成為未來一個診病方向。

除內視鏡技術日新月異外,治療選擇亦愈來愈多。以往當傳統藥物未能有效控病時,醫生需考慮進行腸道切除手術。由於克隆氏症會攻擊腸道不同位置,即使切除部分腸道,剩餘的腸道亦有機會受襲,以致腸道愈切愈短,影響營養吸收。因此,盡量避免切除腸道亦是現時治療目標之一。

藥物治療方面,現時除了有較少出現整體性副作用的新式類固醇外,近年亦有新式藥物相繼出現,包括生物製劑。當中生物製劑屬針對性治療,透過抑制特定發炎因子以減少腸道發炎。醫生會根據個別患者的病情、炎症分布及併發症去選用治療方案。除了準時覆診以評估症狀是否得到改善,患者亦應定期進行內視鏡檢查,以了解腸道黏膜癒合和發炎的情況,才可有效避免併發症的發生。有需要時可考慮提早使用較進取治療如生物製劑等,早一步阻截情況惡化。

作者為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大腸鏡最新檢測,醫生貼士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