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 長者安「心」

何家銘醫生 | 2021-04-22

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至今已影響全球222個國家或地區,全球累計確診個案已超過1.4億宗,而全球累計死亡個案已突破300萬人。及至2021年4月中,香港累計確診個案已超過1.16萬宗,而累計死亡個案為209人。

根據美國疾控中心研究顯示,長者若感染2019冠狀病毒,出現嚴重疾病風險如需要深切治療或人工呼吸機、住院風險及死亡風險亦會增加。在美國,每10個COVID-19死亡個案就有8個是長者,所以長者更要注意預防新冠肺炎。

在疫情陰霾下,長者除了要注意身體退化性疾病或其他慢性疾病外,亦要面對因疫情出現的精神壓力反應及負面情緒。身體有機會出現一些精神壓力反應如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收緊、口乾、腹部不適、失眠、食慾不振、過度專注負面資訊、思想以偏概全等。另外,心理上亦較容易出現焦慮、寂寞、抑鬱、內疚、憤怒、埋怨等負面情緒。若這些心理問題未能及時發現或處理,便會影響長者的生活質素,甚至性命。

疫情下,長者有機會出現抑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強迫症、濫藥等心理健康問題。(資料圖片)

疫情下易焦慮

最近社會上亦有討論長者「孤獨死」(Kodokushi)的情況,獨居長者、社交疏離、已退休或失業及患有慢性疾病,都是「孤獨死」的風險因素。「孤獨死」是指獨居或慢性病人士在家中因疾病或意外而不能及時求助至獨自死亡,待死後一段時間才被發現處理。其實「孤獨死」並不只出現於獨居長者,隨着人口老化,「以老護老」的情況實屬常見。有些長者因身體疾病如中風影響日常行動自理能力,要依賴老伴照顧。若老伴在家有事暈倒甚至死亡,長者亦無法求助,無法飲食自理至孤獨死亡。要預防長者「孤獨死」,社會大眾要主動關顧身邊的長者,考慮在長者家中安置「平安鐘」,讓長者有需要時能得到適切幫助。

疫情下,長者有機會出現抑鬱、焦慮、創傷後壓力症、強迫症、濫藥等心理健康問題。若發覺長者終日悶悶不樂或無故哭泣、睡眠或飲食習慣改變、對生活失去動力或興趣、常感到疲倦或出現痛症、浮現無助或無望的想法等,這些都有機會是長者出現情緒危機的警號,應適時帶長者向家庭醫生求診。

情緒低落在疫情下是最常出現的負面情緒。長者有機會對事物失去興趣、體重或食慾增加或減少、睡眠失調、行為激動或遲滯、疲累或失去活力、感到自己一無是處、難於集中精神,甚或反覆出現想死或自殺念頭,如以上其中5項抑鬱症狀持續超過兩星期,便應向家庭醫生求診。若長者明示或暗示有自殺念頭、自殺計劃如無故儲存大量藥物或購買大量炭或危險品、安排後事如寫下遺書或安排死後財產等,這些更有機會是自殺的警報訊號。大家應立即看顧他們,並到家庭醫生或急症室求診。

COVID-19大流行亦會令長者感到焦慮,焦慮有機會令人坐立不安或感覺緊張、易怒、難以控制地感到憂慮、難以集中精神、睡眠障礙、易累、頭痛或肌肉僵硬繃緊,若長者持續擔心6個月或以上,並有3種以上焦慮症狀,便有機會患上廣泛性焦慮症。

另外,疫情亦有機會加劇強迫症患者症狀,患者會經常不由自主地被強迫意念纏繞,即使患者知道想法沒有意思或不合理,亦很難擺脫它們,並要透過一些強迫行為去紓緩痛苦。患者會因這些強迫思想及行為每日浪費很多時間而影響正常生活及感到非常痛苦焦慮。新冠病毒大流行有機會令強迫症患者不斷出現害怕感染病毒的強迫意念,而要加劇不斷洗手的強迫行為,如過分地增加洗手次數或時間,才能紓緩心裏焦慮。

關愛身邊老人

若長者不幸感染新冠肺炎而要隔離治療,或遇到因防疫而被突擊圍封檢測,這些情況或場面亦有機會令長者患上創傷後壓力症。患者通常因經歷過巨大威脅如隔離深切治療,或災難事件如面對圍封場面,出現噩夢閃回、過度警覺、逃避行為或出現相關的負面情緒,若病徵持續一個月以上,便應向家庭醫生求診。除上述現象外,有研究顯示疫情亦增加市民濫藥的情況。大家長期在家抗疫,有機會出現抗疫疲勞,從而增加酗酒及濫用安眠藥的風險。

在2019新冠病毒病大流行下,大家要關顧身心,亦要關愛身邊的長者。大眾面對疫情威脅,出現不安的反應是正常的,大家要承認接納自己的不安,有需要時可做鬆弛練習,放鬆身心。市民大眾應適當留意疫情發展並理性分析,建立正面想法。其實疫情只是一時,是有預防方法的,是會過去的。大家要保障自己,做足如勤洗手、外出時佩戴口罩等預防措施。大家要愛護自己,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充足睡眠及放鬆心情,確保基本健康。大家要善用時間,因疫情應調節自己的生活時間表,充實生活。大家要與親友透過電話、視像或互聯網等科技定時溝通,相互支持。若情緒困擾持續逾兩周,便要主動向家庭醫生求助。

2019冠狀病毒疫苗接種計劃已經開展,大家應護己護人,齊打疫苗,主動出擊,同抗病毒。

www.hkcfp.org.hk

撰文:何家銘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疫情下易焦慮,支援訊息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在新冠病毒大流行下,大家要關顧身心,亦要關愛身邊的長者。(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