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信沒有難關渡不過 麻醉科專科醫生李靜芬:痛不可怕

張綺霞 | 2021-11-03

痛症問題困擾許多城市人,無論是普通勞損、退化、運動創傷或因患上嚴重疾病所產生的痛楚,似乎都難以解決,讓人覺得氣餒。麻醉科專科醫生李靜芬(Carina)曾是運動員,多年來與運動帶來的痛症共存,並堅信沒有牆攀不上,沒有難關渡不過,只想告訴大眾,痛並不可怕,最重要是能找到源頭,對症下藥,並保持樂觀心態應對。

雖然她的病況時好時壞,更常跟病人笑說,自己的磁力共振影像比他們還差,但都能控制,「因此更能明白病人的痛楚」。她也經歷過人生低潮,但從病人身上獲得許多啟發,能積極面對。「人生總有很多挑戰,憑着信念是會走得出這個困局。」

今天很享受行醫的Carina,小時候的夢想並非醫生,而是運動員。她從中三開始加入壘球隊,被選為投手和隊長,老師是港隊代表,一心要跟從其道路,每天練到深夜,學校關了門就爬牆離開,中四時連會考也沒怎麼理會,卻在那年暑假遇上意外。球擊中了她的眼鏡,碎片割傷了眼睛,立刻流出血水並失去視力,由於當時全港只有一個眼科醫生當值,她被輾轉送去診所、威爾斯親王醫院、伊利沙伯醫院,由天光獨自等到天黑,又驚又怕,連下床去廁所也被禁止,第一次明白作為病人是如此無助。

李靜芬很享受分享知識的過程,在教書以外,她也不時擔任演講嘉賓。(受訪者圖片)

一個月後,她恢復視力,有見香港醫療人才和資源缺乏,從此立志成為醫生。用半年時間急起直追,會考和高考都考得好成績,如願入讀醫科,並打算日後到戰場去做醫生。大學玩曲棍球,卻因此患上難以痊癒的痛症,她於是選擇麻醉科為專修,一來可以明白如何處理痛楚,二來也可以在急症派上用場,而且每次只處理一個病人,能更專注於對方的需要。

沙士病人重燃鬥志
考到專科資格不久,她就碰上沙士,醫院一片緊張氣氛,她卻自願報名進入感染率高的深切治療部幫忙。當時她在瑪麗醫院工作,大家對於這死亡率高、不知道如何傳播和治療的疾病都很恐懼,「我自己住,家裏只有一隻貓,沒有家庭負擔,不太害怕。」也是在那裏,她目睹意志和希望如何扭轉命運。「仍記有一個30多40歲、從淘大轉過來的男病人,當時他的肺已經全花,要趴着吸100%純氧氣,並要插喉和用呼吸機,太太雖然不能進來探望,仍每日錄一段音交給我們在旁邊播放,最後病人竟然可以痊癒,走着出院。原來聽到鼓勵後,心中真的能獲得力量,重燃鬥志。」
工作了數年,她決定轉向痛症範疇,專注手術後護理、痛症、癌症等病人,希望從身和心都能幫助他們渡過困境。為此她特地到加拿大學習新技術,在實時超聲波引導下做神經的麻醉和止痛,再把這技術帶回香港,好處是可以用更便宜和快捷的方法作診斷和治療。為此她也成立香港肌肉骨骼疼痛學會及國際肌肉骨骼疼痛協會等慈善機構,訓練人才之餘,也讓各範疇的醫護和物理治療師互相交流,增進知識。

李靜芬(左)在香港疼痛學會主辦的「全民關注關節痛日」與其他醫生及治療師義工合照。(受訪者圖片)

痛症求診的病人原因多樣,她指出,如果痛楚超過五分,就會影響情緒、工作和睡眠。有些人患長期痛症,卻找不到原因,被人質疑是心理因素導致,她表示這是誤解。「與痛症相關的區域在腦幹附近,和情緒及睡眠都是同一個中心管轄,不是因為負面情緒加劇痛楚,而是身體神經內分泌,如安多酚、血清素、多巴胺的分泌影響了平衡,讓人痛上加痛。」她強調,治療痛症不能單靠吃藥。「改善痛症是跟身、心、社、靈一併改善,不只是患者個人的問題,也要朋友家人支持。」就算癌症病人飽受痛楚困擾,她也鼓勵他們多出去社交,多嘗試做運動,產生血清素、多巴胺、腦內啡來幫助自己走出困局。而醫生的工作就是幫助病人找出痛感的真正源頭。

怕痛錯失治療良機
許多人都說痛症與退化和勞損有關,自行買止痛藥、膏布等,但她表示,這可能忽略了疾病的先兆,例如是癌症、類風濕關節炎、糖尿病、神經病變、生蛇、痛風等,要對症下藥或有生活習慣的轉變,才能根治。而就算坊間的止痛貼或消炎藥膏,都可能有藥性。「如果搽得多等同食消炎止痛藥,也有機會傷害腎和胃,增加心血管風險和容易引發中風。」
癌症引發的痛楚常讓人畏懼,有些病人擔心西醫的治療方案會引發更大痛楚,選擇另類治療方法,最後錯失治療良機,也讓她很惋惜。「中國人最重要的是『好死』,不想走得很痛苦,就算癌症痛也有不同的藥物對待,不要為了怕痛而跑去選擇另類療法,最後要帶着鬱結和失落離開。」
幫過許多癌症病人,她感嘆到臨終時,最重要是跟病人溝通好治療方案,讓他們走得有尊嚴。看到病人家屬苦思如何用藥或各種療法延長壽命,她覺得不如多花時間陪伴病者,一起完成其心願,更能肯定其生命價值。而她父親也是癌症病人,經歷兩度痊癒,在第三次復發時情況已經相當嚴重,最後尊重他的意願,不作太多治療。她笑言,作為醫者,面對親人也覺得很難處理,因此寧願交給其他醫生判斷什麼是對爸爸最好。「也希望其他癌症病人家屬不要單靠網上知識就覺得自己是專家」。

李靜芬(左)經常服務社區,圖為她幫市民照膝關節超聲波後,評估及解釋報告。(受訪者圖片)

在爸爸最後的日子,她和家人都盡量陪伴,「許多家人對於老人都有補償心態,覺得要拿錢作最好醫療,但老人家未必如此想,只需要子女為其多做一些事,就像我父親,他已經無法吞嚥,仍要我們買食物給他,就如小朋友,只是享受被𠱁的過程,想找個藉口叫人陪伴和探望,但不懂表達。」
明白這點後,每次探望她都會帶上芒果和香蕉,他就算不能吃也能聞香味,「癌症病人最後很多也食之無味,但只是聞也會很開心,我們會沾沾他的嘴唇讓他高興,他開心到拿着芒果不放,晚上睡覺甚至要攬住,有空時就拿近鼻子聞聞,醫生巡房時也自豪展示給人看,因為疫情期間家人很難陪伴,芒果就如子女給他的愛。愛的表達就是如此簡單。」

狄娜勇敢面對死亡
而其他癌症病人都讓她受啟發,尤其當看到病人勇敢面對生命的終結,她也很受感動,其中一個是知名女演員狄娜,獲贈她親筆簽名的自傳之餘,更從她身上學會很多人生道理。
而一些遭受嚴重肢體創傷的病人,其生命的韌性也為她帶來很大啟發。例如巴基斯坦裔港人Ajmal Samuel(施杰浩)曾是巴基斯坦軍人,20多歲時在印巴衝突中被炸彈擊中,脊椎受傷、下肢癱瘓,後來轉投電腦科學,來香港的科技公司工作。她早在瑪麗醫院工作時就認識他,那時他為了止痛,常要服用高劑量麻醉藥,她隨口建議一句叫他多做運動,靠身體產生的腦內啡止痛,減少劑量。他果然認真做起運動來,最後甚至可以完全停藥,更成為傷健賽艇手和香港賽艇協會副主席。「現在他不但周遊列國比賽,更成立基金幫助其他人。」

左起:李靜芬丈夫黃偉建、黎志偉、李靜芬和兒子,她和丈夫也是協助黎志偉重上獅子山的義工。(受訪者圖片)

另一個難忘的是因為交通意外而癱瘓的攀石運動員黎志偉,就算坐輪椅,他也憑自己努力再度攀上獅子山,她仍記得,他受傷初期很沮喪,於是邀請Ajmal Samuel探望他,告訴他只要運動下去,仍有很多可能。「最後真的是生命影響生命」。如今黎志偉不但重燃鬥志,更以自身經歷鼓勵更多人,「其實運動員都是很厲害的,只要有人在中間扶一把,或者提一提他們,他們就會找到方向,過很積極的人生。」她自己曾是運動員,明白除了治療身體,更重要是重建病人的意志,「只要心裏覺得自己可做到,就算患上嚴重痛症、癌症,都能做想做的東西。」

麻醉科專科醫生李靜芬多年來幫助不少病人處理痛症,重拾對生命的信念和希望。(吳楚勤攝)

李靜芬(Carina)小檔案
出生地點:香港
學歷: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澳洲及紐西蘭麻醉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麻醉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麻醉科)、香港麻醉科醫學院疼痛科文憑
職銜: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名譽臨床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碩士課程講師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一子

撰文:張綺霞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