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長取短

顧小培 | 2022-10-31
香港有一股「移民潮」,多年來起起落落。

潮汐的形成,主要是源自太陽和月球的引力,導致海洋以至河岸表面的水流,產生漲落現象;此外,亦受到強風和氣壓變化等影響。
在世界各地,倘若遇上迫在眉睫的天災人禍,政府往往會使出「緊急疏散」措施,着令地方上可能受到波及的居民撤離,以確保民眾安全。那也可以描述為一種流水形式的「潮」,其中有來自外界的「動力」,促使一股集體的「流動」。
香港有一股「移民潮」,多年來起起落落。有人形容香港是「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A borrowed place on borrowed time),所以一向有移民「暗湧」,不時更形成「潮」。比較顯著例子發生在多起特殊事故之後,包括1967年暴動、八十年代中英談判、1984年簽訂《中英聯合聲明》、1989年六四事件,以及去年通過《國安法》。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之前,移民外國的香港人不在少數。當年台灣有一首流行曲,名叫《我是不是你最疼愛的人》。一位朋友移民離港前,借這首流行曲的音調,填上粵語,寫了一首詞,以表達心中的想法。詞曰:「揮揮手轉面而去,心內情傷,起伏不平;悲今天一去異鄉,不知哪天再會。念日後縱是重見,鬢白如霜,歲月凋零;倘想起捨去往昔,可會後悔?誰知道我落泊悵惘心情,難保證此去愉快;忍痛卸下『半世經營』,畏虎避秦,一再闖世界;明知道彼處會做個『次等公民』,寧將所有建設盡棄;只盼接着繼往開來,國粹慎勿忘記。」那是典型中國人,只因為對未來政府沒有信心,所以不惜寄人籬下,選擇覓地而居。及後看到並沒有猛於虎的苛政,更沒有避秦的需要;回想當年,自是真的有點兒後悔。外國護照既已到手,他毅然重回香港居住。
最近再次興起的移民潮,有點兒令人莫名其妙。過去25年香港實際的管治情況有目共睹,只有比較殖民年代更民主自由。唯一的分別是,香港政府不再聽命於英倫,改而須向北京述職。中國政府對香港當然應有管治。香港無論今天或未因《南京條約》割讓之前,都是如此,所以「一國」是理所當然的,更何況有「兩制」之設?再者,既是天生的黃皮膚,硬生生地擠進外國人社會,怎能不被人「異眼看待」?而身為今天中國的人,不但有一個強大靠山,更能眼見國家近年的進步,包括經濟、建設、人民生活水平,只會萌生自豪感,怎可能反而數典忘祖?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