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躁苦惱

顧小培 | 2022-11-28
宗教往往將人生比喻為旅程中之處境。像是在漂蕩流浪,死後去到「彼岸」。

小時候在天主教教會小學讀書,免不了須念經文。其時教會儀式以拉丁文為主要語言,縱然間或有中文翻譯,語法往往也用上文言文。例如《天主經》,開首幾句:「在天我等父者,我等願爾名見聖。爾國臨格,爾旨承行於地,如於天焉……」
上世紀六十年代,教廷發生思想上的大改革,認為人與天主之間的距離須拉近,應將障礙盡量消除,包括不應有語言上的阻隔。於是所有外語,尤其拉丁文,全部翻譯成中文,更採用白話文。《天主經》的文字也變成:「我們的天父,願祢的名受顯揚,願祢的國來臨,願祢的旨意奉行在人間,如同在天上……」
這樣改動好不好?見仁見智。有人認為,宗教說的神,是超然的,屬另一個層次,不應太「貼地」,否則會失去其中「玄」的味道。如果教義若隱若現,教徒似懂非懂,更能皈依。自從那一變,令部分信教的人失去進教堂的興趣,因而流失了。
佛教有「南無阿彌陀佛」。「南無」是佛教用語,來自梵語,乃敬禮的意思;「阿彌陀」也是譯文,原意為不可數,經文意思為無極、無盡、無量。阿彌陀為佛教經典中所記載的佛,他原是「法藏比丘」,發願度化眾生,後來成佛。自六朝以來,佛家強調「往生極樂世界」思想,那正是建立在阿彌陀佛信仰上;並逐漸形成「淨土宗」,「阿彌陀佛」成為最流行的佛陀,甚至「阿彌陀佛」四字成為一般中國佛教徒間相互問候語。「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絕不能譯意以其他中文替代,否則內中的「味道」全然不存。試改以「敬禮無盡無量佛」,沒錯,其中含義走出來了,但是不是很彆扭?
小時候上課前尚有另一篇經文,用的也是文言文:「主,我自幽谷,已籲號爾:主俯聽我禱……」「幽谷」是指幽深的山谷。《淮南子.說山》:「蘭生幽谷,不為莫服而不芳。」蘭花生長在暗靜偏僻的山谷,不會因為沒有人取之以佩戴而失去它的香氣。教徒自喻漂流於塵世一隅,向上帝祈禱求助;文字甚有意境。
宗教往往將人生比喻為旅程中之處境。像是在漂蕩流浪,死後去到「彼岸」。一生中,很容易犯錯而受到責難;死亡則是解脫。死後最終極理想的境界,佛家稱之為「涅槃」,意思是「寂滅」。至此,所有煩惱均了卻,一切貪、瞋、癡都亦已滅絕,再不會有業報,也就永不再須輪迴生死。

(編者按:顧小培最新著作《樂活知食 踢走都市病》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