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逃避 不如學習面對

蘇瑞雯 | 2023-04-21

早前筆者監製的電台節目《藝述生命》已經廣播完畢,當我重溫這13集以藝術治療談論生老病死的節目時,其中一位老師的貼地分享讓我入腦,也一直銘記於心,而將這個分享應用在不同層面及範疇,原來可以一理通百理明!
「為何日本人會有地震演習?因為一旦地震發生的時候,大家都有經驗知道應該如何應對及保護自己,減低傷亡衝擊。」分享這個比喻是香港大學行為健康教研中心名譽講師田芳女士,在訪問中當我問老師,如何鼓勵公眾以積極正面態度,去面對生老病死這個話題時,她引用了這個比喻。
一場探索過程
香港並非位處地震帶,大家自然不會像日本人有強烈地震應對意識,但是生老病死卻是每段人生必經階段,絕非不想不談不面對就不會發生。回想爸爸離開時,自己曾經歷的治療及失去,學習面對原來是一種成長,老病死當然沒有人想遇到,而事實是沒人可以全面控制這些情況,而這過程中背後意味着的是一場改變,有些可能是突然而來的改變,也有可能是逐漸改變,當中更包含很多複雜情緒。如果明知是一個必經階段,是否願意在改變之前,嘗試去了解、察覺、體諒、明瞭,無論是收集資訊、聆聽自己內心及身邊親人朋友的感受及想法。
一位表達藝術治療師可以做的,就是陪伴不同人士,透過各種藝術創作,創造一個平台及安全空間,讓參加者以另一種方式去探索生老病死這個話題及對自己的意義!而這個過程,不一定要等待改變發生後才去探究,無論事前、期間、事後,也可以是一場探索過程。

學習面對疾病及死亡也是成長階段之一。

透過創作表達看法
例如:我們害怕疾病或死亡嗎?究竟當中所害怕的是什麼?我們是否可以透過藝術創作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將內心所害怕的呈現出來,學習如何面對恐懼?舉例可透過戲劇方式創作一個角色,去回應對疾病及死亡之看法。又例如:面對疾病及死亡,也代表着要面對一種失去,可能是失去身體機能或至親,又如何面對這種失去?又或者在失去之前,我們還可以做什麼?哪怕只是拍一輯照片作紀念、將心中遺願好好交代、好好完成,其實已經幫助自己及別人,走好人生重要一步!
作者為註冊藝術(表達藝術)治療師
[email protected]

[信健康] 學習面對解開心鎖,精神訊息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