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SARS到新冠20年(下)

陳仲謀醫生 | 2023-05-02
香港經濟要發展得好,必須將醫療、教育和居住問題恰當地處理。(中通社圖片)

今年「五一黃金周」已經展開,內地旅客來港消費應該比平時多,但筆者對此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喜者是2003年7月28日開始,只要在計劃範圍內的城市,中國居民可以用個人方式前往港澳地區旅行,直接救助兩個特區遭沙士(SARS)蹂躪後的經濟蕭條;懼者是,近來當局錄得新冠病毒和季節性流感的傳染數目大增,大量人流,可能會觸發新一波疫情。
「人生有幾多個10年」?20年轉眼便過去,前事不會煙消雲散,更串成社群歷史,直接影響市民心理,並對前景觀感有密切關係。香港這20年的變遷是否曲折離奇?見仁見智!魯迅認為,吳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
當然香港情況不能與晚清亂局相提並論,然而兩者仍有異同之處。相同者是出現一些光怪陸離、意想不到的事;不同者是小說為作家主觀虛構,而香港連續發生金融海嘯、病毒瘟疫和社會運動及暴力,是700多萬人的客觀「集體記憶」。滿清亡國,結束中國二千多年帝制;特區新一屆政府破舊立新,團結一致,努力創造新局面,為香港闖出新道路,希望「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局面盡早達成。當局在醫療、教育和住屋3方面方針大抵正確,但也可能忽略了一些重要細節,使施政效率未盡人意。
香港近年流失了很多人才,尤其公立醫護人員短缺已接近警戒線。醫管局向各地招攬人才,算是杯水車薪;也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業界多年提倡的「公私營合作」似乎還未獲得慎重考慮;而我倡議成立「精神健康公署」的意見,仍未接到有關部門正面回應。就精神科而言,有專業資格的醫生四成在私人市場工作,只有六成服務廣大市民。

近年香港出現移民潮,流失不少人才。(中通社圖片)

精神科治療和其他專科不同,醫生要和病人及其家屬有更透徹的溝通。本港急切須要精神醫藥治療的病人愈來愈多,醫生平均擔子愈來愈重,病人輪候時間愈來愈長;要扭轉這個極不理想局面,必須集思廣益,根本改革目前制度。
惡性循環
沙士以後成立的「衞生防護中心」,於新冠肺炎來襲時,發揮了一定作用,希望政府聽取專家意見,檢討得失,進一步強化其功能,準備應對未來新挑戰。由前律政司司長黃仁龍牽頭的「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早已作出多項建議,業界均拭目以待,觀察當中措施有否落實,及是否有較具體理念?
DSE考試正進行得如火如荼,約5萬考生面對的可能是他們人生中第一道難關。香港教育制度變化多端,近20年改變尤其迅速,不過「萬變不離其宗」,都是以篩選作為主導思想。雖然公開考試由兩次減為一次,但很多人認為壓力反而有增無減。現在適齡學生減少,「殺校」形勢風聲鶴唳,部分教育界人士着眼於「保校」和「保就業」;反觀國際學校則沒有上述危機而門庭若市。
主要由公帑資助的中小學,成績有目共睹,有能力之家長便適時送子女負笈海外,或支付大筆Debenture入讀僧多粥少的國際學校,參加國際認可之IB考試。前線教育專業人士的移民潮,可能還未達高峰,而不少學校已經出現青黃不接現象,港人看在心裏會否強化移民動機,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為今之計是穩定人心,切勿躁急去觸動人們敏感的神經末梢!
後事之師
沙士時,淘大花園一個單位,可低至數十萬元,現在樓價升了最少幾倍。有人歸咎回歸以來的社會運動是由於年輕人無知和衝動,或他們大都是「光棍」,正如《孟子》說:「無恒產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本屆政府針對這個問題,成立了「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擴大青年宿舍數目,及加速興建「簡約公屋」。這當然是亡羊補牢,未為晚也。
香港樓價長期居於全球首位,這種情況有利,亦有不利。利者是吸引各方資金投入,促進經濟增長;不利者是迫使草根階層幾乎無立錐之地,要委身「劏房」,形成各種負面影響。早在回歸之初已經有「八萬五」房屋規劃,可惜到目前為止,政府還未找到一個理想平衡點:保持樓價穩定,而市民又可以安居樂業。

近年香港出現移民潮,流失不少人才。(中通社圖片)

香港生存之道在乎其經濟作用,而醫療、教育和居住問題是維繫人心的「鐵三角」,實在是推動經濟最大動力。20年來,這三方面發展都普普通通,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但願本港明天會更好。
撰文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回顧疫情大流行,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

近年香港出現移民潮,流失不少人才。(中通社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