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院認證之前世今生

天峯醫生 | 2023-05-10

醫院認證是以一套既定標準,透過自我或外部獨立審查評核程序,對自身服務表現進行評估,同時希望促進服務質素的持續改善。
世界各地愈來愈多醫療服務機構參與一種甚至多種認證標準,宏觀來說,最終是希望全世界醫療服務機構都有起碼的水平,病人安全和權利得到應有保障。
然而,香港醫管局在2018年終止了推行近10年的醫院認證計劃,直至最近,再有兩間公營醫院準備參與這計劃。
公立醫院醫生工作繁忙絕非今天的事,整體醫療人手追不上服務需求更是眾所周知。當年醫院認證計劃其中一個最為人詬病的地方是嚴重加重了文書工作,令醫護人員工作量百上加斤。即使時至今日,相信仍有不少醫護人員對醫院認證抱有陰影,但這認證是世界大方向,是提升服務好工具,又可增加不同地區不同醫院的交流,更可幫助醫院知道自己服務水平在國際的位置。
香港早在2000年時就已經有一所私家醫院獲得由英國國民保健計劃之地區評核機構(TAS)頒發的醫院服務評審認可證書。香港政府於2009年5月引入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ACHS)醫院認證先導計劃,由5間公營和3間私營醫院先行先試,其後再逐步推展至20間公營醫院。
原本計劃發展得如火如荼,不少同事甚至專誠參與受訓,成為認證調查員,更有參與外國醫院認證的評核工作。然而,在2018年2月,醫管局為整個醫院認證計劃作出檢討後,正式在2019年3月暫停所有認證評審活動。
暫停認證意味推行認證是錯誤嗎?我當然認為答案乃否定的。不過,要暫停認證的確是因為許多醫護同事深感抗拒,但卻不能否定認證為香港醫療服務帶來不少正面改進,當中包括風險管理、文件整合、持續改善流程等。以筆者愚見,同事抗拒原因包括壓力大、鑽牛角尖和形式化。
變成「考試」
首先,無論當時推出認證計劃時用了幾多唇舌強調這並非一個「考試」,也在字眼上不斷避開例如「審核」等用詞(所以叫做「調查員」),不過可能與香港文化有關,敢說當時不把醫院認證當考試的人絕對是少數。為了應付「考試」,自然有「壓力」。大家最怕的是,如果醫院萬一「肥佬」,原來是因為自己「講得唔好」,便會成為「千古罪人」。結果那種「考試」前要「熟書」,翻箱倒籠都要確保所有文書紀錄、政策指引等「滴水不漏」兼「手到拿來」。由於調查員會跟前線人員對話,以了解有關政策流程是否直接落到前線,前線同事於是唯有「操練有素」,「不容有失」。

當年不把醫院認證當考試的人絕對是少數,這可能與香港文化有關。(中通社圖片)

另一邊廂,也不排除部分少數認證調查員同樣抱有「考官」心態,「高高在上」自然令前線同事吃不消,有時可能由於要秉承持續改善的原則,感覺上無論如何都要發掘出一兩樣東西來讓大家有「進步空間」,導致在某些項目上要求愈來愈高。對同事來說,這可能偏離了原本說認證會顧及醫院規模、需求和資源差異,也可能根本不切實際,甚至有時做得愈好的同事,反而更容易接到「不可能任務」要求,自己工作不受讚賞不特止,更要為那些不在同一時空卻如「鑽牛角尖」般的建議而躊躇,實在沒有什麼價值。
另一個現象,醫院認證是要了解整體醫院管治和服務水平,但考核對象往往是前線部門,原因是要確保「政策落到實處」。香港公營醫院是跟隨醫管局總部和醫院聯網,以院內派藥為例,每所醫院派藥流程和要求基本一樣,然而由於認證以醫院作單位,硬要每間醫院從頭到尾作評審,於是部分評審工作包括文書審查重複又重複,着重形式多於實用,又是苦了前線醫護人員。
至於內地,隨着國家和民眾對醫療質量管理愈來愈重視,也愈來愈多內地醫療機構希望加入國際認證行列。除了ACHS之外,還有以美國為基地的國際醫療衞生機構認證聯合委員會(JCI)。根據一份2018年8月底發布的數據,JCI在進入中國15年後,內地共有100間醫院獲得認證,其中公立醫院佔49間。事實上,JCI認證是國際上最受廣泛應用的醫院質量標準,比ACHS更具地位,只是JCI認證在內地同樣受到不少質疑。
首先是高昂的評審費用。有說一家200床的醫院,JCI調查費為7.2萬美元,算上差旅等開銷,起碼花上了約10.8萬美元。有些醫院為達到JCI各項評價指標要求,可能還要透過一些相關諮詢機構去進行針對性「補課」。問題是許多醫院根本就缺乏提升自身水平的動力,在評審過後一切照舊,認證就成了表面工夫,又或者只希望以獲得證書作為招徠,對醫院的管理提升實則有限,更不用說什麼提高服務水平。
讀者不難察覺,國際間的醫院認證也有不同標準,除了上文提及過的澳洲ACHS、美國JCI之外,還有加拿大CCHSA、法國ANAES等,都是國際比較通行的標準。每個標準通常先由各自國家地區因應其文化、環境而發展出來,彼此之間對某些項目的關注或着眼處會有不同,但要成為國際認可標準,同樣要獲得認證標準的認證,而這個認證的認證,就是國際醫療質量協會外部評審會(ISQua EEA)。
升格為國際標準
內地自1994年開始實行自己的醫院醫療機構評審制度──等級醫院評審。在省級評審中,「三甲醫院」就是最高級別醫院,也是老百姓心中真正的金漆招牌。近年來,這套評價體系在引導醫院提高科技化、精細化管理、保障醫療質量安全等方面都發揮了極大作用。內地三甲評審制度已經蛻變為一個數據主導、涵蓋全面、過程嚴謹、標準極高、極具公信力的醫院評審制度,而且非常貼合實際工作。只是由於沒有通過ISQua認證,國際間普遍缺乏認識。
適逢港大深圳醫院在2015年通過澳洲ACHS認證,兩年後又通過內地三甲醫院評審。該院香港專家就發現,相對國際標準,三甲標準在醫療質量和安全要求等方面有過之而無不及。於是在2020年12月,港大深圳醫院牽頭成立了深圳市衞健醫院評審評價研究中心(SHARC),用了大概一年時間制定醫院質量國際認證標準(2021版),並在2022年2月以97%高分率獲得ISQua EEA認可。自此,國家三甲標準「升格」為國際醫院認證標準。
有了國際認可標準,下一步便是實踐。全國有13間醫院將會參與先導認證,當中香港佔了4間,包括兩間公營醫院。
當然,在重推醫院認證之時,切記不要重蹈壓力大、鑽牛角尖和形式化的覆轍。由於香港專家在這套標準參與度高,應該更合適香港醫療文化。此外,每個評估項目評價結果分為優秀、良好、達標、部分達標、不達標和不適用6個等級,清楚顯示「達標」定義為何。只要多對同事解說,醫院管理層盡量承擔大部分認證文書工作,減輕額外工作量之餘,也減少所謂的操練,以融入日常工作為依歸。筆者相信醫護同事都希望提升醫療質素,但不能無止境地增加工作量;大家都知文件紀錄的重要性,不過要在制度和管理上減省不必要程序。最後,認證本身同樣要持續改善,認證項目和流程要不時檢討和與時並進,以確保初心不能失,不能流於表面和商業化。
醫療服務必然要持續進步,醫院認證不能永遠停做。
如果今次醫院認證推行成功,不單有助推進大灣區醫療同質化和跨境醫療服務銜接,甚至可望進一步將「中國標準」經「一帶一路」帶向全世界,達到讓全世界醫療服務機構都有起碼水平,病人安全和權利得到應有保障的願景。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淺談香港醫院發展史,支援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