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人格障礙(三)

吳崇欣 | 2023-06-06

邊緣人格障礙其中一大特色,是有嚴重「被遺棄」焦慮。
他們的人際關係因而經常十分動盪,往往缺乏有效的情緒調節技巧,但練就了負面的應付方法,例如用藥物或酒精去逃避、自殘、操控他人(manipulation)以達到目的,讓自己得到安全感等。
我認識S的時候,她在香港念書,是成長於美國的印度女孩,之後跟家人移民到香港。由於人長得漂亮,她自小便經常獲得異性青睞。
這對於一個欠缺家庭關顧、感到與周遭環境格格不入的女孩來說,實在福禍難分。因為S在小學時期,便已經開始拍拖,而且很早有性經驗。這件事情,為她與家庭製造了非常大的矛盾。
S記得念幼稚園時,在學校遊樂場上,沒人跟她玩,她是整間學校唯一的印度人。美國是多元文化社會,卻碰巧她念的這間學校,連一個膚色比較黝黑的人也沒有。S從小很習慣自己孤單一人,覺得與周圍格格不入。
S來自非常傳統的印度家庭,家裏對男生和女生待遇截然不同;不是說父母重男輕女,相反她父母其實是高知識水平又開明,只是有些傳統觀念還很牢固。舉例說,女生應當有女生的模樣,男生可以很外向、有主見,那是被鼓勵和欣賞的;可是女生應當順從和小心翼翼。S從小受這些性別定型所影響。
然而,她成長在美國一個男女生相對平等的國度;在學校,她被鼓勵要主動、要爭取、要有自己看法;在家裏,她便被指太霸道。在學校,女生被勉勵跟男生一樣熱愛運動;家裏教導說,運動好不好不打緊,最緊要衣服端莊,女生游泳時也要穿着長袖衫褲。
S就這樣從小穿梭於兩種文化之間。
印度非常集體主義,S的家族聚會動輒有二三十人;父母們常常議論自己孩子。S從小就被父母公開地在親戚面前批評她霸道,曲解她要面子。
不被認可
有研究顯示,成長期間父母對子女長期情緒否定(invalidation),與成年後呈現的邊緣人格障礙症狀相關。S從小感到家人經常誤解自己,這些誤解又會導致她被當眾批判、被同輩取笑和侮辱。在學校裏又是少數,經常處於不安全感之中,害怕被拒絕,不被認可。

有個案因為受血統和家庭影響,常覺得自己與周圍格格不入。

和很多邊緣人格障礙患者一樣,S在掙扎如何掌握關係,她常思考︰「到底這個朋友有沒有當我是最要好的朋友?她會不會因為W而不再當我是最最要好的?我會不會失去她?」
她會做很多事情去試探和討好別人,同時,她對關係的看法可以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昨天和某人超好朋友,今天突然覺得她在搬弄是非。
S難以對關係感覺安全,一直把很多專注力放在建立和維繫關係之上。她來見我時剛和男朋友分手,家人見她把手臂都鎅花了,怕她會自殺,就帶她來見我。
和S建立可信關係是困難的,因為她既有一部分被過分保護S的媽媽寵壞了,同時又非常脆弱不安。要決定什麼時候、如何回應她並不易,更難者,要經常原諒和包容她,同時讓她為自己負責。
S會遲到、臨時改期甚至乾脆不出現。只要剛好約見時她心情佳、有更好玩的約會,她就會不想來了。當我指出合同內容、堅持不夠24小時前通知改期會收取費用時,她不在乎,因為錢都由媽媽支付。治療中給她做的功課通通不做,會突然提出太焦慮了不能去考試,要求我給她寫信向學校解釋等等。
善待自己
在我們面談一年多裏,有不下10次我必須跟S堅定地說︰「你不來雖然不影響我收入,但我不想如此,因為這樣沒幫到你。
「情緒調節良好不等於我們很少會情緒起伏,而是能夠有空間感受自己情緒,並有方法明白和調節它。可是這須要練習技巧。如果還是不做我給你的練習,你一年後還一樣會在這裏流淚卻不知道為什麼……
「如果治療沒你的投入及參與,不會有效。
「我很想跟你繼續見面,然而如果你仍然這樣天天吸食大麻來緩解情緒,我們就不能再繼續了,我必須跟你父母談談。」
一天,我請她坐在椅子扮演家人接納的S,向對面學校裏同學們接納的S解釋如何當個好女生,她一貫地拒絕了。我說讓我來演家人想要的S吧,我坐到椅子上說︰「你該像你媽媽一樣,盲婚啞嫁也毫無怨言;應該在男生說話時禁聲;當順從你父母不回嘴……你……」S突然站起來,走到我對面的椅子上坐下,我離開椅子好讓她對空椅子回話,她說︰「你家人真讓人莫名其妙,幹嗎女生有這麼多不准許而男生有那麼多自由?不過我明白你不能說,因為你看,連你媽媽都不能說……」
創傷可以非常無形,並被社會文化廣泛接受,而且一代傳一代。即使這樣,我們仍可以選擇以最清明的心,善待自己,並找出最合適的空間。
註:故事中的人物、背景不代表真實個案。
撰文 : 吳崇欣_註冊臨床心理學家

[信健康] 再談邊緣人格障礙,心理資訊可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