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 細說疫情經歷親情與運動轉變

楊裕鍀 | 2023-07-19

溫布頓網球公開賽正進行得如火如荼,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是網球愛好者,有留意賽事進展。疫情前,他閒時會相約朋友打網球,還會收看各個網球大賽,問他最喜愛的網球手是誰?既不是創歷史贏得23個大滿貫的塞爾維亞球手迪祖高域(Djokovic),亦非西班牙「泥地王」拿度(Nadal),而是瑞士名將費達拿(Federer)。
費達拿贏過8次溫布頓網球公開賽男單錦標,至今仍是紀錄保持者,大部分球迷這樣形容他:氣質優雅、沉着冷靜、打法全面。何學工對費達拿情有獨鍾,與他的打法有關:「因為我都喜歡削波,打反手時,我也是用單手反手擊球的。」
費達拿最後一次殺入溫布頓男單決賽,要數到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夏天,翌年新冠肺炎侵襲全球,2020年溫布頓網球公開賽因全球大流行停辦,是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次取消。
何學工打網球的習慣,亦因為疫情有所轉變,他笑一笑說:「自從疫情封館之後,最近已經改了運動習慣,特別是費達拿掛拍之後,也少觀看賽事了。」費達拿在2022年9月利華盃(Laver Cup)後掛拍正式退休。

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熱愛體育,在疫情發生後,慣常做的運動由打網球變成與兒子打籃球。(吳楚勤攝)

轉打籃球
疫情下,何學工放低球拍,轉打籃球,與兒子在街場對戰,他開心地說:「通常打夜波,與兒子one-on-one,其實是陪伴兒子,他不願跟我打網球,我便和他打籃球。」
何學工當年在瑪麗醫院工作時認識擔任兒科護士的太太,兩個兒子今年分別16歲和13歲。

何學工曾經擔任瑪麗醫院副行政總監。(受訪者圖片)

講起兒子,何學工流露慈父神態:「兒子突然喜愛玩籃球one-on-one,所以我要練習,重拾自己的籃球技術,在街場與兒子鬥波,不夠氣才會輸,我中學時的興趣是投籃。」
相隔多年再次踏入籃球場,他別有一番感受:「運動毋須分哪一類,不是年紀大了,打的球要愈來愈細,原來年紀大都可以打大型球類。不過,一定要注意拉筋,還要量力而為,不要落場後以為自己還是後生仔,雄心壯志,我們見到疫情後不少人扭傷,可能疏於戰陣,骨都脆了。我呼籲大家,無論喜歡哪種球類,慢慢重新接觸,培養興趣!」
父子情一代傳一代,何學工與爸爸感情要好,父母當年知道他立志做醫生,答應盡力供書教學,他們前往非洲尼日利亞工作8年。疫情期間,爸爸病重入院,何學工帶點傷感地說:「我爸爸不是死於新冠,他有血癌。我最記得當時探病有限制,在他彌留時,探他要經多重申請,我與普通市民一樣,在這個過程當中,發現我們的醫療制度怎樣可以更人性化、防疫與探訪之間應如何拿捏等,我們會一直學習。非常感謝當時照顧我爸爸的醫護人員,他們在最後階段,讓我幫爸爸抹身穿衣服,當時我和姊姊都有機會輪流見他最後一面。作為子女,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心靈安慰
行醫接近30年,何學工不無感慨:「百年一遇的大疫情,很考驗我們的勇氣,以及有沒有智慧面對,眾志成城之下,我覺得算做得不錯。對於我個人來說深有感觸,因為當年沙士時,多名醫護人員不幸離世,其實,今次有相當好的保護和措施,香港人互相合作,有中央、不同團體同心協力,我們對於香港前途應該更有希望。」

2019年,何學工(右二)與香港私人執業專科協會代表提倡設立專員監督公立醫院輪候問題。(資料圖片)

官涌疫苗中心完成100萬針疫苗,何學工(後排左四)與疫苗團隊慶功。(受訪者圖片)

他停一停續說:「我行醫始終覺得病人優先,我們毋忘初心,醫生最大用處就是解決病人痛苦,就算有一些情況已無辦法完全醫治,但也可能會提供到一些心靈安慰。」
近兩三年香港出現移民潮,醫護界也有不少人離開,何學工認真地說:「我們經常講笑,那些醫護人員離開了香港,但在地球村服侍另一群人,可能另一群醫護人員又會來港,所以,這個大家庭當中如有排他的情況,盡量要減少。我最希望市民得到適切的服務,不要等候太久,或者不要太昂貴,大家都得到一個好照顧。」
經過三年多的疫情,除了由打網球變成打籃球之外,何學工還有許多改變:「真的可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譬如疫情期間大家的生活好單調,講來講去都是同一件事,疫情後防疫措施放寬,思考模式都開始多元化。許多舊病人回來看病,譬如我診治過敏,不少病人以前情況很嚴重才求診,現在早了看醫生;還有病人希望我們將藥郵寄給他,我們很歡迎這種轉變,也有病人習慣了不出門,希望與醫生繼續電子互動。」
疫情期間的確多了不少機會用視像為病人看診,現在漸漸重回實體,何學工說出兩者的分別:「實體診症豐富得多,立體一點,我都希望可以聽到個肺、摸到個肚,或者見到真實的皮膚,有接觸,診症質量一定比較好。」
診斷不僅是改善身體問題,還要照顧病人的心理狀況。「疫情後,我們實體診症都要適應期,原本不是太多病人,突然之間多了許多人求診,好像我們效率沒以前那麼好,但都要小心一點。其實,整個疫情帶來很多種心情,很多壓抑,很多不開心,病人來看醫生,除了觀察身體狀況,我們還要留心他們的心理狀況,很多時你問多一兩句,大家建立互信,病人可能像倒水般講給你聽他們有幾不開心,甚至有些個案中,我會見到精神上的問題,都要及時應對處理。也有人出現睡眠問題,甚至有些病人真的須要轉介到精神科。」他一口氣說。

何學工(左)和郭寶賢醫生(中)推廣疫苗接種。(受訪者圖片)

近月疫情反覆,不少人染病,好像又回到防疫階段,大家不能忽視長新冠可能出現的問題,何學工謹慎地說:「與每個病人見面,對你講第一件事,通常關於自己何時染疫,染疫後有什麼變化,因為我的專科是免疫和過敏,所以都有一些病人與這個問題有關,我們見到有些學生個案,他們返學後很不適應,可能突然覺得暈,會對老師講:『我要媽咪接我回家。』這些個案不少,究竟多少是情緒問題,多少是身體不舒服、不適應、體力下降、集中不到精神、不習慣急速生活所致?」
在各種個案中,何學工最擔心一些中學生,「特別臨近考試出現這些癥狀,他們會不會在這一次大考期間被遺忘,或者處理不到情緒。」
未來須要更多醫療人手應付社會需求,何學工對於有志加入醫護行列的人,表示鼓勵與歡迎。「醫科已經被講成『神科』,只有尖子才可以讀,我的看法就有心才應該報讀,因為家人和病人將他們的信賴交給你,這份工作非常神聖,也很貼地,你要撫心自問,自己是不是很喜歡服侍別人、很喜歡看到別人開心、很希望病人可以滿意?如果你是有這樣心智的人,比較適合做這行。」
何學工強調醫生與病人要建立互信,使診治事半功倍。「如果我們失去互信,就算幾好的科學都不能幫助病者。」
浪漫時刻
醫生工作繁忙,紓緩壓力是重要課題,何學工認為應該「活在當下」:「我都見到一些同事不堪壓力,有些須要退下火線,有些羞於啟齒求助,可能結果很慘,因為我們當自己是強者,可是在不同階段,面對家人生病或工作不順利的時候,其實要知道,醫生隨時可以變成病人。現在的醫學生訓練當中,教他們處理壓力很重要。」

何學工(右)興趣廣泛,打籃球和網球以外,也愛唱卡拉OK大展歌喉。(受訪者圖片)

面對世界大紛亂,何學工一再強調要活在當下,對他來說,活在當下的精神就是「你真的享受那個時刻,我見到病人那刻,我覺得是很浪漫的時刻,那一分鐘你擁有的,那一分鐘之後可能便沒了。」

 

何學工(Marco)小檔案
家庭狀況:已婚,育有兩子
學歷:香港大學醫學博士、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兒科醫學院榮授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英國倫敦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香港兒科醫學院院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院士(兒科)
興趣:籃球、網球、游泳、閱讀
座右銘:活在當下

撰文:楊裕鍀
[email protected]

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何學工熱愛體育,在疫情發生後,慣常做的運動由打網球變成與兒子打籃球。(吳楚勤攝)

何學工曾經擔任瑪麗醫院副行政總監。(受訪者圖片)

何學工(左)和郭寶賢醫生(中)推廣疫苗接種。(受訪者圖片)

2019年,何學工(右二)與香港私人執業專科協會代表提倡設立專員監督公立醫院輪候問題。(資料圖片)

官涌疫苗中心完成100萬針疫苗,何學工(後排左四)與疫苗團隊慶功。(受訪者圖片)

何學工(右)興趣廣泛,打籃球和網球以外,也愛唱卡拉OK大展歌喉。(受訪者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