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上)

陳仲謀醫生 | 2023-07-11

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紀念日,對筆者而言,今年的慶祝別具意義,因為40年前當日是本人到青山醫院工作,加入精神健康服務團隊的第一天。
這天早上我特意駕車前往青山醫院舊地重遊,緬懷過去。在悠長歲月中,偶然會路過青山醫院,每每特別留意其變遷;今次停車駐足細心觀察,發覺醫院經歷重建後,沒面目全非,而是煥然一新,尤其附近公私營房屋的發展,將以前鄉野僻靜氣氛一掃而空,真是滄海桑田。
1983年是本港精神健康服務作出重大改革的一年,事緣於1982年發生「安安幼稚園慘案」,造成6死44傷的「歷史紀錄」,迫使當時政府急切採取行動,以平息社會不安情緒。全權負責精神科的總顧問醫生,立即召開高層會議,緊急推行兩種應對方法,去紓緩時艱:
一是設立「優先覆診制度」(Priority Follow-up System, PFU),對準有暴力傾向及可能會對社會構成威脅的精神病人,其中又細分為「目標組」和「特別目標組」。精神科團隊要緊密看顧他們的醫療、覆診、服藥和出院後的後續工作。這種措施可能是當時全世界的新猷。
二是建立「24小時熱線」,讓有須要的病人及其家屬,隨時可以向專業人士提出所須諮詢。我們這一群初級精神科醫生,就是第一批承擔此任務的工作人員。在當值中,我們要攜帶call機,隨時答覆來電,有時一晚會接到30個以上電話。諮詢內容包羅萬有,我們盡可能作簡單輔導,及提供有關服務的資訊;遇有疑難和緊急事故,只能籲請他們到急症室求助。

從前普羅大眾對青山醫院可能有誤解,覺得進去便會「侯門一入深如海」。圖為作者早前七月一日重訪青山醫院。(作者圖片)

獨佔鰲頭
40年前精神科在眾醫學專科中是冷門選項,很難吸引年輕醫生加入。有志選擇精神科作為終身事業的醫科畢業生確實不多,當中在青山和葵涌醫院工作的醫生,不少是等待其他熱門專科,例如:兒科、外科和內科等空缺。醫務衞生署為了改善精神科人手不足的困難,特別增加本科晉升機會,吸引醫生留任,接受相關訓練,以考取專科資格。有關當局因時制宜,靈活調動資源,是標準的行政準則。
40年前以資應用的藥物實在不多,尤其處理重症,如精神分裂(思覺失調)和躁鬱症,藥效不但不顯著,而且有頗大副作用,所以普羅大眾可能有一個不準確的印象,就是入青山,便會「侯門一入深如海」;還有所謂「懵仔針」(氯丙嗪)的種種以訛傳訛之誤解。
上世紀,經歷兩次大戰,其後又出現東西方「冷戰」,而地緣戰爭此起彼落,世界紛亂有增無減;各國國內黨派鬥爭,社群撕裂,種族衝突;天災人禍接踵而至,瘟疫波及全球,資訊泛濫成災,皆使人類情緒長期受壓,形成精神病數目飆升。世界衞生組織在本世紀初調升「抑鬱症」在2020年時,會上升為「人類承受疾病負擔」的第二位(已證實在數年前提早達標);更指出它會在10年後(2030年)獨佔鰲頭(很多專家都相信這個預測會更早實現)。要注意世衞的統計只限於抑鬱症,不包括其他非常流行的精神病,例如:焦慮症、強迫症和自閉症等。
尖端藥物
先進國家的藥廠,在六十年代開始便投放大量資源研究治療各種精神病的新藥;於八十年代紛紛有嶄新藥物應市,例如:「選擇性血清素再攝取抑制劑」(SSRI),和「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這些新藥物的藥效比以前顯著,而副作用相對較少,病人自然較樂於服用。控制嚴重精神病的新藥物,以「新一代治療精神重症藥物」為主,效果亦不俗。目前,尖端藥物在可見的將來會不斷面世,但價錢昂貴,決不能完全由公帑負擔。一件事情總有利弊兩面:有人有藥不服;有人無錢買藥。特區政府應該有能力去購買比較好的藥物,如果仍然採用「過時」舊藥,對在公營機構看病的患者實在不公。
當局投資在教育的經費有增無減,教育更趨普及,中學生能成功進入大學的比例大增,本港民智大開,市民對精神病的認識也有進步,所以精神病人被「污名化」和「標籤化」的情形有所改善,尤其各大傳媒對報道有關事件,亦比以前謹慎和中肯。可惜這文明進步,不斷被一些「精神病人暴力為害」的個案所破壞,最近在荷里活廣場發生的凶殺案,就可能使部分市民產生誤解,業界必須努力打破此「惡性循環」,詳情下期再續。

本世紀初至今,天災人禍接踵而至,資訊泛濫成災,使人類精神長期受壓。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回望精神健康進程,支援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

(編者按:陳仲謀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 電子書

本世紀初至今,天災人禍接踵而至,資訊泛濫成災,使人類精神長期受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