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早進行身體檢查 於糖尿病前期進行逆轉

2023-07-24

糖尿病分為多種,有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妊娠糖尿以及因胰臟切除手術後所造成的糖尿病,當中二型糖尿病佔大多數。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陳智彬指出,現時醫學上的概念並非只在預防糖尿病,而是更早期的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已開始介入;由於二型糖尿病的形成,與日常生活習慣有莫大關係,因此病人能通過改善飲食及運動,減低二型糖尿病發生的機會率。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陳智彬

目前,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者,即佔總人口的1成,每10名港人便有1名患者,而年齡大於65歲的人當中,更有超過20%的人患上糖尿病。不過陳醫生卻指出,情況似比想像上嚴峻,「見到40歲以下的糖尿病人愈來愈多,而且不少病情頗為嚴重,需要注射胰島素,感覺上統計數據有點滯後,未能反映實際情況。年輕患者大多是在較早時間已出現肥胖問題,大概是小時已進食很多垃圾食物及零食,而又缺乏運動所致;最近甚至見過三十多歲的患者,兩隻腳全變得腫脹,原因是腳部出現痕癢,在搔癢時弄損導致細菌入侵,嚴重至傷口有出水的情況,經檢查下才得知他的血糖過高所致。」歸根究底,有此轉變全因社會愈來愈富庶,「以前經濟環境未見富裕,飲食以蔬菜為主,很少有機會可以吃肉,小朋友返學及放學也是走路回家,每天有充足機會運動,不像現時的小朋友校巴直送到屋企樓下。」

陳醫生提醒如果出現口乾、尿頻、皮膚差、搔癢後出現色素沉聚、嚴重香港腳、傷口癒合困難等症狀,就要多加留意是否患上糖尿病。「病人去到最後極差的階段,有機會變得暴瘦,原因是胰島素已耗盡,當缺乏胰島素時,不論進食多少身體也不吸收,因而出現暴瘦情況。如果病人身形向來瘦削的話,則可能會出現疲倦無力及思考能力變差等症狀,身體也會因為沒有能力轉化糖份,而令肌肉出現鬆弛情況。」不過陳醫生指出,有以上症狀出現,代表糖尿病已趨嚴重,「因此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才是最佳做法,如果沒有高危因素,生活習慣良好,四十歲以後理應開始定期檢查,有高危因素的更要提早進行檢查;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更要留意,事關父親或母親患有糖尿病的,患病風險會提高40%,父母同時患有糖尿病的,患病風險更高達70%,留待四十歲才檢查身體可能也太遲,盡早進行檢查方為良策。」若果一直不予理會,糖尿病有機會上眼以致眼底出血,血塊留在眼底遮蓋了視覺神經,令病人突然失去視覺,或是導致糖尿腎病,令腎功能受損,這些併發症均不能逆轉。

併發症不能逆轉,但糖尿病卻可以逆轉。陳醫生表示現今醫學上的概念,都希望及早發現有糖尿病的人,能在減重上做一點功夫,從而扭轉整個情況。「尤其是有肥胖問題的患者,只要減重方面表現積極的話,有機會可以停用糖尿藥;當然這只適用於早期患者,情況萬一變壞就難以逆轉,這正是我強調要及早進行身體檢查的原因。當中離不開一些老生常談,都是健康飲食及多做運動,在澱粉質吸收方面,盡量少食白米及白麵粉等升糖指數較高的,飲品方面要多飲水,果汁、汽水就盡量避免。英國曾有研究指出,早期糖尿病病人以代餐形式地獄式減肥10-15公斤,當中有三至四成病人毋須服用糖尿病藥物,可見減重在早期糖尿病有着重要作用。」

近年糖尿病針藥大幅改良

當然如果糖尿病並非屬於早期,則需要依靠藥物進行治療,陳醫生指出,一線藥物仍會採用二甲雙胍,但同時要檢視病人是否有腎臟、心臟、肥胖、糖尿上眼等問題,從而處方合適藥物來解決以上問題,所以治療方案遠比傳統複雜,需要由專科醫生仔細製訂,病人最好請教相關醫生。「至於是否需要採用胰島素,一型糖尿病的病人身體不懂得製造胰島素,他們患病與肥胖及不良生活習慣無關,因此胰島素是必然選擇;要留意的是刺激胰島素分泌的口服藥效用並不理想,如果患者是孕婦的話,更會擔心刺激胰島素分泌的口服藥會影響胎兒,因此一型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的患者,最佳方法仍是靠打針來補充胰島素。」

至於二型糖尿病的患者,如果症狀較為嚴重的,也建議會先注射胰島素,原因是注射期間胰臟得以休養,變相後期身體恢復正常時,可以轉服口服藥,而毋須長期打針。陳醫生憶述有位男病人,父母皆為糖尿病患者,本來一直也很注意個人健康;不過後來頻密出現容易疲倦的情況,有時甚至會暈倒,最終於求診時發現患上糖尿病。「他當時還很年輕,只是四十歲左右,奇怪的是他看起來一點也不胖,而且因應家族史問題,向來也謹守戒口,經檢查才發現原來他有酮酸中毒(DKA)的情況。」酮酸中毒是指體內胰島素不足,導致葡萄糖無法有效進入細胞時,身體會開始分解脂肪作為能量來源,脂肪酸代謝後快速累積酮體,導致血液過酸的症狀,這正解釋到他瘦削的原因。「我先給他注射胰島素穩定情況,由於病人平日從事攝影工作,我即時再檢查眼睛,卻不幸已糖尿上眼,由於只是眼神經發炎,沒有影響視力,病人因而並不察覺,幸好只須控制好血糖就沒問題。」本來酮酸中毒的病人每日要打數支長效及短效的胰島素,但由於他控制血糖得宜,出院後只須每天一針就可以了,「因此及早補回胰島素,盡快令身體回復正常,有機會可以減少針數,甚至毋須長期打針。」

不過即使要維持一段時間打針,陳醫生指現時的針藥已有所改良,「傳統胰島素要搖勻才可使用,並且需按時注射,病人忘記時間或是搖得不夠均勻的話,會影響藥效令血糖出現不穩定的情況。新款胰島素則較為靈活,而且針劑即時可以使用,針咀方面亦改良了不少,注射時一點也不痛,也不會留下疤痕。」除了胰島素針劑外,治療糖尿病的藥物也在不斷優化,「不同藥物各自有不同效用,有些是對腎臟較好,有些則對心臟好一點,藥物已不單控制血糖數值,而是真的在幫助患者保護身體器官,減少出現洗腎等情況。不少藥物亦強調如何保持體重,舊款藥物可能服用後會令人變胖,新式藥物則已加入控制體重的功效。」

(資料由陳智彬醫生提供,此教育資訊由諾和諾德香港有限公司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