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上): 愛你是否不容易

徐少偉醫生 | 2024-02-22

只要看看上個月渣打香港馬拉松(渣馬)的盛況,就會明白港人多麼鍾意這項挑戰體力和意志的運動了。

無論68歲的發哥、懷胎七月的靚媽,還是政商名流、演藝明星,都高調亮相,踴躍參與。

馬拉松特別獎勵計劃再次推出,規定時間內跑完全程的挑戰組港人選手可獲港幣10000元(男在3小時內、女在3.5小時內跑完全馬)。群情洶湧之餘,「死線鬥士」奮勇爭先,期盼晉身「萬金先生」(322位)和「萬金小姐」(124位)。

馬拉松運動有多流行?
馬拉松的好處不言而喻,舒筋活血、伸展肢體、鍛煉心肺,還象徵着刻苦耐勞、勤奮拚搏、不輕言放棄的香港精神。馬拉松運動早已從奧運走向大眾,全球每年有超過800個賽事,巡迴參加世界各地馬拉松的忠實愛好者不乏其人。在亞洲尤其蓬勃,2023年國際田聯認證的馬拉松賽事中,僅中國就承辦了超過四分之一。

渣打香港馬拉松1997年只有1076人參加,至2007年已有43956人。除疫情影響外,近年參賽人數幾乎穩定維持7萬人以上,成為「香港品牌活動」。

關注賽程的細心朋友可能留意到,本屆渣馬賽事近7萬名跑手中,至少有800多人受傷,其中一名30歲男跑手不幸離世。面對多斜多隧,有「亞洲第一魔鬼賽道」之稱的香港渣馬,不禁讓人產生疑問,馬拉松運動安全嗎?我適合參加馬拉松長跑嗎?需要準備和注意什麼?

馬拉松安全嗎?
馬拉松運動起源於一個略顯悲壯的傳說。公元前490年,希臘雅典軍隊士兵Pheidippides從馬拉松鎮跑了42.195公里到達雅典,報告戰勝敵軍的好消息,隨即因過度疲勞不幸倒地身亡。

馬拉松從競技體育走向大眾運動,安全性一直受到關注。與其他劇烈運動項目如籃球、足球等相比,馬拉松猝死率並不特別高。有研究納入了數百萬甚至上千萬馬拉松參與者,觀察到猝死率約為0.5至1.9/每10萬人,其中全馬比半馬高,半馬比10km項目高。多數猝死發生在後半程或賽後短時間內,平均年齡多介於30至50歲。有一項估算指出,4小時內跑完倫敦馬拉松的猝死概率,大致與騎2小時電單車,或踩10小時單車,或坐汽車或飛機28小時的死亡率差不多,可以說是相當低的。雖然馬拉松總體上是一項安全運動,但因參與者多為相對比較健康年輕的人群,因此每一個意外的發生,都是深切的悲劇,廣受媒體關注。

我適合參加馬拉松嗎?
根據研究,導致馬拉松跑手猝死的主要原因,是既存或潛在的心臟問題。對於年輕跑手(<35歲),首因可能是先天性或遺傳性心臟病,例如肥厚性心肌病和先天性心律失常;對於中年或以上的跑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可能是造成猝死的主要殺手。

某些國家比如法國和意大利,報名馬拉松需要提交醫療證明,以表明適合參賽,而在香港、台灣、日本和東南亞則通常沒這個要求。渣馬組織者設計的健康問卷,包含12項自測問題,其中11項和心臟直接或間接相關,包括:本人或直系親屬有無心臟病或可疑心臟病史;有沒有活動後甚至靜息時胸痛或暈厥;有無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症;有無長期吸煙;有無服用藥物等。如其中任何一項回答為「是」,那麼強烈建議報名者先徵求醫生意見。

實際上,本港衞生署推薦,所有40歲以上男性和50歲以上女性在涉及劇烈運動的新計劃前,均應先徵詢醫生,以確保本身沒心臟病或其他健康問題。醫生可能會詳細詢問病史和家族史,查閱藥物使用、測量血壓、做體格檢查;或者會使用12導聯心電圖和體表心臟超聲波來評估是否有潛在的心臟疾病。如果有懷疑,有機會安排抽血化驗、運動心電圖、心血管磁共振成像、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掃描等進一步檢查。

不少渣打馬拉松參加者都下定決心,覺得一生最少要跑一次,但記得量力而為。(中新社圖片)

為何偏偏喜歡它
參加馬拉松的最強驅動力自然是熱愛,但熱愛的原因,可以因為喜歡跑步本身,或想強身健體,也可能是保持年輕活力的明證和挑戰人生極限的嘗試。日本長野馬拉松問卷調查中,高踞第一的參賽理由是:「跑步可以轉換心情,調節更好的身心生活。」還有受訪者表示,「跑完馬拉松有種特殊的成就感,那種喜悅無法形容。」

持有這些想法的顯然多非職業跑手,而也許是忙碌的上班族。從1986到2018年,全球馬拉松參與者的平均年齡從35.2增加到39.3歲,馬拉松正成為中年人的狂歡。他們或許身心疲憊,長期伏案,或許平時沒定時檢查身體,亦或許沒經過有系統的賽前適應性訓練。渣馬報名者的年齡更是有下限卻無上限,不過他們已經下定決心,「一生定要跑一次」。

心願能否成真?下周續談。

www.hkcfp.org.hk

撰文 : 徐少偉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談談馬拉松熱潮,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