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大灣區醫療融合(一)

黃偉基醫生 | 2025-06-04

港人北上勢頭明顯,在大灣區衣食住行已成習慣。醫療方面,長者醫療券在大灣區實行,港人亦可北上醫牙。隨着醫學進步,人均壽命愈長,過往的絕症變成長期病,連腦退化的醫治亦已經開始有眉目;醫療是選擇長期定居的考慮之一,究竟北上醫病和養老是否可行?

筆者這幾年走訪不同大灣區城市的醫院,嘗試探討這問題。本身為香港私人執業醫生,亦擁有內地執業資格,同時為醫管局醫院管治委員會成員、分區委員會委員、中文大學外科學系榮譽臨床副教授及香港外科學院神經外科委員會委員。這次嘗試分享個人於兩地的經驗,不代表我隸屬香港公職的意見,從內地醫療教育、兩地醫療制度、香港醫生中港兩地行醫、醫療融資這幾個角度出發。

香港怎樣培訓一個醫生?我們的訓練沿用之前英國的制度,和前英聯邦國家非常相似。先是6年醫學院訓練,畢業後經實習成為普通科醫生,若想成為專科醫生,還要經過至少6年專科訓練。專科醫生訓練由廣闊至深入,以筆者的神經外科為例,必先經過普通外科訓練,普通外科手術如割包皮、疝氣手術、腸胃內視鏡也曾涉獵,通過普通外科中期考試後,才取得「入場券」進入不同範圍的專科,而整個課程由香港醫專管理,考核及課程亦請到外國的教授來港,確保和世界銜接,所以香港的醫生制度十分國際化和規範化,能做到又闊又深;相對於內地,香港只得700多萬人,病例比十多億人口來說一定較少,對於一些比較罕有及複雜的病例,可能只有兩間大學才能處理。

內地的醫生培訓,以5年為基礎,畢業後再經過3年駐院訓練(類似香港的實習),醫生通常同時修讀碩士,以增加入讀心儀專科的機會,所以競爭非常劇烈。

由於內地還沒有專科學院制度,畢業生精於的專科,很視乎主任醫師的專長,俗稱師徒制;例如主任醫師精於腦腫瘤手術處理,學生所遇見的病例便以腦腫瘤為主,最後其專業資格再由國家衞健委跟其規範認定。但由於內地病例十分多,專於一種範圍可以做到十分深入,這亦是為什麼內地著名的醫院,他們的研究能在世界學術舞台佔着領先地位。

總括來說,香港的醫生以闊為基礎,遇上很深的問題便轉介給這方面有經驗的醫生處理;內地醫生以深為基礎,遇上不屬自己範圍的便轉介更高階的省級醫院處理。

至於兩地醫療上有什麼不同,後續再談。

作者為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信健康] 融合大灣區醫療計劃,專科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