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 Tech
-
昨是,今非
柳漢榮醫生醫學不斷進步,就算昨天我們還十分認同的觀點,經過一段時間的跟進和更多數據的分析,今天可能已變成另一個說法和局面。 例如乳... -
控糖也要守護心腎
梁達智醫生在香港,糖尿病愈來愈普遍,平均每10個香港人就有一個是糖尿病患者。 傳統上,不少病人對糖尿病聞之色變──怕出現糖尿病併發... -
-
-
內視鏡新技術助腸治療
呂家聯醫生屬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炎症性腸病,可分為潰瘍性結腸炎及克隆氏症,前者會攻擊大腸,後者則連小腸或口腔等亦可能受襲。兩者病徵相... -
舉步維艱的禍首
林敬熹醫生數年前被邀請在一個於台灣舉行的醫學研討會中演講,看見一群亞洲家庭醫學科、復健科、骨科及神經系統科醫生對痛症治療及超聲波引... -
-
-
心律控制治療房顫
馮永康醫生處理心房顫動(AF)大致可分為兩種策略,一項稱為心律控制(RyC),即是利用包括心律藥物、體外電擊及導管消融術等方法盡量... -
正視「缺水性乾眼症」
李麗華醫生、劉莎莎醫生、莊金隆副教授缺水性乾眼症與上一篇文章(刊於12月14日)中討論的非常見的蒸發性乾眼症不同,這類型的乾眼只佔乾眼症患者的一小部分,還可... -
-
-
甲狀腺疾病的檢查方法
賴偉達醫生上一篇文章(刊於12月9日)提及甲狀腺分為兩類型,它們的檢查方法各有不同。 1.驗血:一般的甲狀腺功能檢查包括Free ... -
慢性乙型肝炎 防治新指引
周泰年醫生乙型肝炎(乙肝)很多時都會簡單地分為急性和慢性,理論上,急性乙肝會發病及有病徵,例如面黃、小便顏色轉深、胃口轉差、作嘔作... -
首要目標減復發風險 機械臂處理腎癌
傅錦峯醫生腎癌是癌症中的「無聲殺手」,因為腎臟位於肋骨下方兩側,位置相當隱密,因此即使發生病變,患者亦難以在早期察覺。以腎細胞癌(... -
免疫治療最前線
黃子仁醫生免疫治療於癌症治療上的應用日漸普及,作為免疫治療的一員──抗體免疫治療,更可能成為治療癌症的新方向,例如備受關注的免疫檢... -
港大醫學院首發現 異位綜合症全新遺傳成因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的研究團隊發現,CC2D1A是構成異位綜合症(又被稱為內臟錯位)的全... -
睡眠窒息與腦中風(下)
鄺國柱醫生上期(刊於12月18日)提到醫學專家觀察到,未經治療的阻塞性睡眠窒息症(OSA)是老年人中風或中風預後較差的危險因素, ... -
腦動脈瘤的治療
梁嘉銘醫生上期提到偶然被發現的腦動脈瘤及其處理方法。治療動脈瘤的目的是將它栓塞,防止血液再經這弱點流出,造成腦出血;另一方面要同時... -
延長患者存活率 惡性腦腫瘤治療新方法
吳永杰醫生癌症之中,腦癌具有相當侵襲性,當中的膠質母細胞瘤更惡名昭彰,它是腦部一種原發性的惡性腫瘤,生長速度比一般腦腫瘤快,即使以... -
做個精明的糖尿CEO
陳惠蓮兩周前筆者曾在此分享「賽馬會流金匯」舉辦的「健康由我管── 糖尿病」自我管理工作坊內容,今期續談。 眾所周知,運動對健康... -
新冠疫苗 該怎選擇?
顏寶倫醫生等了又等,我們期待已久的新冠病毒預防疫苗終於有曙光了。政府宣布已經分別訂購3種新冠病毒疫苗,並將在2021年先後到港。大... -
癌症帶來的痛楚
梁廣泉醫生「癌痛」(Cancer Pain)即癌症疼痛,在癌症病人中十分常見,有八成的癌症病人會出現癌痛,而且在不同的治療階段都會... -
不是「怪胎」 是強迫症
何家銘醫生每天早上7時起床,執拾床鋪,仔細觀察及清潔床鋪上的微塵。然後把被褥對摺並放置於床的正中,不差分毫。起床後便到洗手間刷牙梳... -
進化版化療藥
蘇炳輝醫生化療是癌症治療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由於化療藥物毒性強,除了可殺死癌細胞,同時會波及生長快速的正常健康細胞,病人有機會出現貧... -
心律控制vs心速控制
馮永康醫生心房顫動(房顫)的患者中有5%在一年內會出現中風、心臟病發、心臟衰竭及死亡的機會。由於心房的血液流動在出現顫動時變得非常...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