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 Tech
-
查探遺傳基因:縮短罕見疾病曲折漫長的診斷之旅(Diagnostic Odyssey)
羅偉琪2018年一項研究指出,本港每67人就有1人患有罕見疾病,所以整體來說罕見疾病其實並不罕見。 罕見遺傳病有增加趨勢全球就... -
嶄新電療治療膀胱癌 減少傷害健康組織
周李舒雅醫生70歲的陳伯(化名)一向健康,但最近無法排尿,於是向泌尿外科醫生求助。經膀胱鏡檢查後,發現問題源自膀胱出現大面積腫瘤,完... -
-
-
頭骨修補
黃偉基醫生頭骨是保護我們腦袋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不幸的是,除了嬰孩外,頭骨和其他部位的骨頭一樣,缺損了便不能自我生長。 在什麼情況... -
疫苗接種的時機
天峯醫生香港新冠疫苗接種開打已一個月,接種至少一劑疫苗的人接近50萬人,但只佔全港16歲以上人口約7%,加上香港本身疫情整體不算... -
-
-
藥物基因﹕度身訂造個人藥單
羅偉琪有沒有想過人與人之間的基因差異,會影響個人對於藥物治療的反應? 我們生命之書包含組成蛋白質的所需信息部分。而我們體內產生... -
DOAC可取代華法林嗎?
馮永康醫生傳統上利用華法林防止中風已漸漸地被新型或現今稱為直接口服薄血藥(DOAC)所取代,原因很簡單,華法林的病人必須定時抽血檢... -
-
-
「穴位」與「氣穴」
姜元安教授針刺治病的基本方法是將毫針刺入人體某一部位(點),然後運用一定的手法操作。毫針所刺入之部位,稱為「穴」。在《黃帝內經》中... -
復發率高達80% 新治療延長卵巢癌存活期
蔡智賢醫生香港中年女性罹患的癌症,卵巢癌屬於常見癌症之一,每年新症約600宗,在女性癌症中排行第六,死亡率亦排行第七。死亡風險偏高... -
遺傳信息﹕生命之書
羅偉琪談起遺傳與基因,身邊不少朋友都有疑問。透過「生命之書」的比喻,希望令大家明白遺傳學常用的詞彙。 生命之書包含46個章節我... -
房顫二線治療變一線?
馮永康醫生治療心房顫動(AF)的方案,根據現今國際的醫學指引,第一線是採用抗心律藥物治療,若藥物治療並未能有效控制或其副作用令患者... -
最緊要「打」
天峯醫生新型冠狀肺炎纏擾全球一年有多,幾款疫苗相繼推出,並獲多國批准緊急使用,成為人類走出疫情陰霾的一大厚望。 然而,即使有了疫... -
HBOT治療認知障礙
吳桂生博士隨着年紀老化,認知障礙及阿茲海默症(腦退化)成為當前一個重大的健康問題。 阿茲海默症的其中一個主要特徵就是大腦內部積聚過... -
腸道微生態、營養不良及COVID-19
林盈吟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最近的研究表明,2019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患者與健康人士對照組相比,糞便中的微生... -
HFpEF患者治療研究
馮永康醫生心臟衰竭(HF)大致可以分為心臟射血指數低(HFrEF)或指數正常(HFpEF)的病人,他們的病徵大致相同,主要分別在於... -
肝癌治療新發展
張寬耀醫生上期談了黑色素瘤的進展(刊於2020年12月31日),今次談更常見的肝癌(肝細包癌)。2018年香港有約1700宗肝癌新... -
高危病人應否接種疫苗
馮永康醫生差不多每一位覆診的心臟病人也會問同一問題:應否接種新冠病毒(COVID-19)疫苗及應該選擇接種哪一種疫苗?... -
可以找不着原因嗎?
張傑醫生「求事求真」是不少傳媒工作者的口號,我個人是十分認同的。我們不時會在互聯網尋求答案,不一定是因為有求真精神,只因在互聯網... -
甲狀腺疾病治療
賴偉達醫生上兩篇文章分別講解了甲狀腺疾病的種類(刊於2020年12月9日)及檢查方法(刊於2021年1月6日),今次簡述治療方法。... -
職業安全
姚嘉樺醫生肺炎來襲,由去年6月頭第一名消防處救護員在護送病人期間感染新冠病毒開始,之後每隔一段時間就有醫院員工感染,例如上星期伊利... -
雙抗體免疫治療 腸胃癌治療的未來方向
黃子仁醫生涵蓋範圍廣泛的腸胃癌是常見癌症,除了沿用的手術、化療及標靶治療外,近年用於腸胃癌的免疫治療發展迅速,例如利用單特異性抗體...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