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專欄
-
「數位健康識能」助醫患合作
譚仲豪醫生在這個數位化迅速發展的時代,你有否試過在網上搜尋健康資訊時感到困惑?無論是查詢感冒症狀抑或了解慢性病的最新治療,數位平台... -
天灸與三伏天
簡家豪中醫天灸就是發泡灸,就是貼藥在穴位上,令穴位上的皮膚起水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一年中任何時間都可以做,配合中藥治療,很多青少... -
-
-
錯誤照射紅光 可致視力損傷
葉佩珮醫生「佩珮醫生,朋友推薦我使用家居紅光美容儀,甚至到中心進行美容激光治療。這對視力會有影響嗎?因為治療過程中,感受到強烈的紅... -
智能健體 增強50+運動能力
鄧翰文踏入50歲後,保持健康成為許多人的目標。運動是健康生活的基石,而阻力訓練對樂齡人士尤其重要,能提升肌肉質量與骨骼密度,降... -
-
-
設立責任制度 整合管理運作 建構安全文化 醫患同受保障
雷兆輝醫生香港的醫療系統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讚譽,其質素和安全水平公認位處世界前列。然而,隨着醫學不斷發展,醫療程序日趨複雜,任何一個... -
眼瘜肉狀病變 長者視力隱患
潘家健醫生「瘜肉狀脈絡膜血管病變」(PCV)可能不是大家常聽到的疾病。其實,亞洲人約一半濕性老年黃斑病變的患者都屬於PCV。 脈絡... -
-
-
心悶提醒 給自己多點空間
冼銘全醫生54歲女士來覆診高血脂,抽血顯示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正常。她提到常常心悶、氣促,維持數分鐘。要深呼吸才感到舒適。在內地做了... -
精神病料成「最大負擔疾病」 籲港府加強統籌 提升治療質量
陳仲謀醫生7月1日是香港回歸祖國、普天同慶的大日子,亦勾起筆者數十年前的回憶;因為7月1日正是我加入精神健康服務的時間;回想42年... -
暗瘡算不算「病」?
何景文醫生究竟暗瘡算不算「病」?常遇到病人因較嚴重的暗瘡到皮膚科診所求診,不少人表示「無想過暗瘡都要睇醫生」「啲黑頭唔係代表唔乾淨... -
腎癌患者新希望 AI導向微創手術
馬偉傑醫生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字,2022年全年共錄得562宗新症,男性較多,腎癌列為男性第七大癌症,平均每10萬男性約... -
置入支架治輸尿管狹窄
傅錦峯醫生心臟科的「通波仔」手術中,支架用於撐開血管,防止堵塞,這是廣為人知的治療方式。然而,較少人知道的是,泌尿外科同樣需要支架... -
消炎止痛藥 致腸胃潰瘍
蔡偉樂醫生上個月跟大家分享過消炎止痛藥對肝臟可能造成的影響,雖然可大可小,但絕大部分情況對身體不會有大傷害,若抽血時發現,只要停藥... -
持久授權書 保障年長者未來
林震醫生隨着人口老齡化,愈來愈多人開始關注自己若因病患或年長而喪失行為能力,怎樣妥善處理個人財務及生活事宜。持久授權書(Endu... -
我的「世一」獸醫父親
洪之韻醫生今年6月,是我摯愛的爸爸離世第六個年頭。雖歲月匆匆,但爸爸的身影從未遠離,彷彿仍在我身旁,默默守護我們。 很多中國人相信... -
足底筋膜炎 不宜粗暴摩擦
袁康就博士早幾年疫情關係,很多人愛上行山遠足,因而患上足底筋膜炎的病人也多了。足底筋膜炎本來不難醫治,尤其用浮針處理,常有立竿見影... -
認知篩查 始於當下 自行測試 及早預防腦退步
勞思傑醫生在〈阿茲海默症新療法臨床研究 亞洲人副作用較輕〉一文,筆者介紹了「腦退步」一詞,希望大家接受及採用。即使年紀大了,認知及... -
從《我的後半生》看中醫養生智慧
陳翠萍醫師最近在內地熱播的電視劇《我的後半生》,以輕鬆幽默手法,描繪一位70歲退休教授的生活轉變。原本三代同堂、生活無憂的他,因喪... -
全新藥物 力抗頑固性高血壓
馮永康醫生上一次提及,患有頑固性高血壓(Resistant HT)的病人,服用多種降血壓藥後,指數依然未達標;一項稱為ADVANC... -
清除人工受孕障礙:瘜肉
陳穎賢醫生已婚十年的Ivy(假名),一直嘗試自然受孕卻未如願,由於她已40歲,與丈夫諮詢醫生意見後,決定嘗試體外受孕(IVF)。 ... -
美白防曬 養脾嫩膚
許懿清博士面部色澤是臟腑氣血的外部表現,黃乃「脾」之色。脾主運化,脾不健運則水濕內停,氣血不充,導致面色泛黃;面色淡黃、有欠光澤;...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