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必備「老本、老伴、老友」 老也有所為 慎防長者孤獨離世

陳仲謀醫生 | 2025-08-20

本月初,房署職員準備收回一公屋單位時,發現一具化為白骨的屍體,死者是77歲女戶主。獨居長者在居所發生意外,死後無人發現,時有所聞,但長期乏人問津,成為骷髏,則較為罕見。近來,牽涉長者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接踵而來,社會反應似乎有點麻木;人口老化是世界性問題,港人平均預期壽命幾年來獨佔鰲頭,出生率之低和南韓不分軒輊。嚴重的人口失衡情況,無論老幼都將深受其害,尤其長者面對長期孤獨,更令人擔心。其實只要備有「老本、老伴、老友」,長者也有所為。

根據美國醫務總監(US Surgeon General)2023年的報告,該國有近半人口曾有孤獨感,並指出這種精神狀態會危害身心健康,嚴重性猶如每天吸食十數支香煙。所有年齡層都不時受到不同的孤獨情緒困擾,本文集中討論最容易受傷的一群:長者。

世界衞生組織對全球已發展地區面對「孤獨流行症」心感憂慮,認為這種趨勢將會進一步加劇人類身心健康威脅;COVID後遺症、科技發展模式使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擴大,以及社會結構的變化,都助長孤獨情緒的衍生。

負面情緒擴散

誠然,香港現在有許多迫切問題尚待解決,但切勿忽略長者承受的孤獨感,因這種負面情緒可以擴散開去,影響整個社會的氛圍。筆者想起南音名曲《客途秋恨》的兩句:「是以孤舟愁寂,對住晚景涼天。」這正是現今不少長者心情惆悵的寫照。老人群組自殺率一向最高,原因很多,包括身體健康日走下坡、退休後收入減少、財政拮据、感到不受別人尊重、對社會沒貢獻,以及「空巢情意結」(子女遠走他方)等;還有,年紀愈大,離世的親朋戚友愈來愈多,悼亡傷逝之情愈深,顧影自憐,倍增愁緒。

香港人口稠密,人與人之間的空間距離很接近,具體的互動反而不多,鄰里有時真是「老死不相往來」,所以出現大批「隱蔽長者」。他們不少是膝下猶虛,或者親人舉家移民,甚至因為子女長期為口奔馳,無閒照顧問安;本港足球名宿、球評家及演員,人稱「阿叔」的林尚義先生,晚年獨居家中,意外滑倒受傷,在無人知悉下失救,資深球迷不禁唏噓惋惜。

有研究顯示,非孤獨長者的壽數,比獨居老人長。孤獨長者自尋短見的傾向較大,患上精神病的機會亦較多;他們的起居沒人照料,經常深居簡出,缺乏社交生活,生趣蕩然無存,自然百病叢生,天年必然受損。他們曾經為香港盡心打拚,創造不少經濟奇蹟,難道社會對此總是袖手旁觀,不作適當的回饋嗎?

有研究顯示,非孤獨長者的壽數,比獨居老人長;孤獨長者有自尋短見的傾向較大,患上精神病的機會較多。(網上圖片)

筆者同意某議員提出,用科技監察長期沒有開門進出的住戶,以識別「高危獨居長者」;亦支持房署恢復設立「長者屋邨聯絡主任」,以便主動照顧弱勢邨民。隨着本港老齡化的速度加快,當局必須重新審核社會福利的優次先後,例如「老有所為活動計劃」不要被動地等候參加者(獨居長者多有離群獨處的惰性),將18區關愛隊義工「兼職化」,整合各部門與志願機構的有關工作,以提升效率,善用緊絀資源。

參與社交活動

長遠而言,市民應及早準備退休,因為「養兒防老」早已不合時宜;而「積穀防饑」變成人生重中之重。有錢但沒有健康,當然不是樂事,所以注意健康,並考慮購買周全的醫療保險,定期體檢,以保障身體健康;有充足的財政儲備,以應不時之需。解決長者孤獨感是最棘手一環,如果沒有老伴,更是困難。「老本、老伴、老友」三者是晚年階段活得好的必備條件,而社交活動是促進愉快情緒的催化劑;王維詩「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是萬萬不可。長者恒有餘力,事事關心,積極投入社會事務,才能真正享受晚晴,利人利己。正常的社交對促進精神健康有莫大裨益,有充分證據顯示能大幅減低抑鬱和焦慮症。

「老本、老伴、老友」是晚年活得好的必備條件,社交活動能促進愉快情緒。(網上圖片)

如果我們不及早正視上述問題,不難會發生如日本「孤獨死」的現象。本港人口老化、生育率低、家庭結構改變、離婚數字上升、鄰里關係疏離的程度,比東瀛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由於我們生活空間緊密,容易嗅到腐爛氣味,所以相對容易察覺悲劇發生。希望香港不會被迫效發日本在去年實施《孤獨和孤立對策推進法》,更不要讓一種新興事業萌芽:遺物整理師。建立緊密的社區關懷和支持,當是刻不容緩!

撰文 : 陳仲謀醫生_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信健康] 慎防長者孤獨終老,醫生資訊派上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