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飲暴食缺運動 口服藥物已罔效 胰島素針救糖尿病人 防血管閉塞

廖家誼醫生 | 2025-08-21

「口服糖尿藥已不能控制你的糖尿病,建議打胰島素針。」當醫生這樣說,病人通常反應是:「我一定不打針!」「我怕針,一見針就暈。」「可否再多加口服藥?」「這次真的會戒口。」為什麼醫生要建議打胰島素針?正正是因為不少糖尿病患者缺乏飲食節制或運動,導致胰臟喪失功能有關,長遠可能出現血管閉塞,危及全身器官。

糖尿病是很常見的都市病,病患人數更不斷上升。糖尿病是如何形成的呢?進食後食物會被消化,營養和糖份從腸胃被吸收入血液,令血液裏的糖份(血糖)上升。在正常情況下,胰臟(位於上腹部、胃部附近)裏的胰島,會分泌胰島素,令血糖進入肝臟儲存成後備養分、或進入肌肉成為活動的燃料,血糖迅速降低。

如果患上糖尿病,胰島素降低血糖的成效會下降,血糖在進食後長時間維持高水平狀態。過多的血糖長期會破壞血管,漸漸形成堵塞。全身器官都從流通的血液獲取營養,如果血管閉塞,全身的器官都可能受影響,有機會導致心臟病、腦部中風、下肢缺氧壞死、慢性腎病、糖尿上眼等等。所以盡快將升高的血糖降低,維持血管健康,對身體尤其重要。

恐危及全身器官

有什麼方法控制血糖呢?第一步是控制飲食,我們從消化食物吸收的糖份會直接影響血糖高低。建議除了戒糖或減少碳水化合物(例如粥粉麵飯、餅乾等),亦建議選擇低升糖指數(Low Glycemic Index)食物,意思是進食後被身體消化和吸收得較慢的食物,以致血糖慢慢穩定地升高,而血糖達到的最高點,亦比高升糖指數的食物低。例如同樣是水果,西柚和蘋果的升糖指數就比西瓜低近一倍。

第二是做運動。身體在餐後降低血糖的速度取決於身體的肌肉量、脂肪量和新陳代謝速度,愈多肌肉量和新陳代謝愈快,血糖降低速度就愈快;相反,脂肪細胞很懶惰,無助於血糖降低之餘甚至會造成阻礙,所以肥胖人士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建議糖尿病人除了做帶氧運動(即做運動時會呼吸加快,而非純粹出汗),亦需要做一些身體可承受的負重運動(例如深蹲、舉重等)。因為帶氧和負重運動所用到的肌肉有所不同,所以雙管齊下就可以更有效提升肌肉量,從而降低血糖。

糖尿病患者若沒有節制飲食和缺乏運動,胰臟會提早喪失功能,便需要靠胰島素針來降低血糖。(網上圖片)

如果飲食和運動也不能控制血糖,或在診斷初期已發現指數十分高,就要用藥物幫手盡快降低,以盡量減少血糖過高傷害血管的時間。糖尿藥物一般分為口服和注射兩種:一般糖尿藥功能是促進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增加血糖吸入肌肉或肝臟的速度、或使血糖經由尿液排出、減少血糖從腸道吸收等等;注射藥物包括比較新的「GLP-1激動劑」(GLP-1 Agonist),有效提高病人的胰島素分泌和減低食慾,以達致減重和控制血糖的成效;不過,由於GLP-1激動劑成本高昂,因此在香港的公營和私營市場仍未十分普及。另外一種注射藥物就是傳統的胰島素針,透過額外由體外補充更多胰島素,從而降低血糖。

胰臟提早失功能

一般糖尿病的進程,若果只靠口服藥物來不斷刺激胰臟產生更多胰島素,卻沒有節制飲食和缺乏運動,只會增加胰臟負擔,長遠胰臟會操勞過度,然後提早喪失功能(特別是糖尿病患多年的病人)。試想像,如果上司給你超乎所能承擔的工作量,而他用高壓政策或武力迫使你繼續工作,最後只會變成操勞過度,無法繼續做下去。當胰臟失去功能而不能再分泌胰島素,食再多的藥物也不能再幫助降低血糖。最後就要靠外來的胰島素:打胰島素針來降低血糖。

不少糖尿病患者都不想打胰島素針。(網上圖片)

如果糖尿病患者不想打胰島素針,就要及早改善飲食和運動習慣來保護胰臟。若果真的已到胰臟喪失功能的階段(通常是糖尿病患多年,已用兩三款口服糖尿藥,重複加藥也不能控制血糖),就應及早打胰島素針,以預防血管閉塞的併發症。現代的胰島素針已經很方便,大部分只須一天打一次,而且不會看見針頭(適合怕針的病人),引致血糖過低的風險很少。

總括而言,想控制好糖尿病、避免糖尿併發症,應該要做好基本步,即經常運動、注意飲食和減重,從源頭着手。若果糖尿病不受控,應及早向家庭醫生了解糖尿病的治療方案,包括口服藥和注射針藥,討論各種藥物的優劣,選取最適合自己又能有效控制病情的方法,以免耽誤病情。

www.hkcfp.org.hk

撰文 : 廖家誼醫生_香港家庭醫學學院

[信健康] 胰臟失衡致糖尿,醫生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