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病人安全文化(九) 服務創新能變 成就「醫教研」一體化

醫療團隊有了同理心和團隊意識,希望至少能夠達至上文提及的「全方位安全」,也就是說,在每一個醫療過程中,團隊中的醫護成員都能對患者及其家人有切身的關懷和在意,並以互相看顧、提點、補漏的精神,減少出錯機會,確保整個過程的安全性。然而,醫學發展一日千里,醫療服務亦如逆水行舟,昨天可行的方案,到今天可能已經站不住腳,要讓「安全文化」得以持續,關鍵是要能夠懂得與時並進、創新能變,成就「醫教研」一體化。
培訓醫護專業人員是醫管局四大優先服務範疇之一,許多人或許以為,培訓目的只為傳遞知識,其實背後也有創造知識的使命;就如大學一樣,除了教導學生,本身的科研創新也必不可少。就醫管局而言,其培訓優勢在於公營醫院是滙聚最多醫療人才和豐富經驗的地方,醫護人員能在此學以致用,將理論轉化成實踐,成就醫教研一體化,推動醫療進步。不過,要成就醫教研一體化,沒有人的驅動不能成事。故此,筆者在過去文章曾提及院校式文化的重要性;簡單來說,就是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培育出如在大學一樣,熱於學習、敢於解難、勇於創新的思維。

醫教研通常指醫學教育、醫療臨床及科學研究,但事實上,即使醫療專業人員,也不是人人願意做研究或嘗試新事物。反而有不少醫護專業偏向保守,或以為自己懂得的已夠用。況且,醫院畢竟並非學府,同事的工作是照顧病人,科研該留給學術界人士吧?如何令同事接受院校式文化?
尋求進步態度
筆者在差不多十年前寫過一個故事,關於一位患上非典型腦硬膜瘤的病人,他前後因不斷復發而做過3次手術,再加上電療,手術傷口組織質素情況不佳,以致第4次手術後癒合困難,傷口不單因過度繃緊而爆開,更有感染跡象。相比某些醫生,在繁忙的工作環境下,可能一早便接受傷口未能癒合是已知的風險或後遺症,甚至輕易斷定這是必然結果,別無他法;但負責這次手術的同事,不斷思索尋求改善手術的方法,並且為了處理傷口,親自每日替病人清洗,待清除感染後再動手術,最終傷口得以癒合。
由此可見,尋求進步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可以是與生俱來,也可以透過機構文化感染,以及培訓學習而得之。除此之外,還有3個方面有助公營醫療機構培養出學院文化。
一、政策上支持
首先,如上所述,醫院同事的主要工作是照顧病人,學習、解難、創新背後包含改變和風險。如果缺乏機構支持,多半同事或寧願「安守本份」,以「不變」應萬變。如果機構能夠以不同形式的獎勵,鼓勵在創新求變、提質提效等方面有所貢獻的同事,更加能夠提升整個醫療水平;但從另一角度看,病人安全絕對是首要,政策同時需要有所規範,避免過度急功近利、盲目走偏。創新是為了更好更安全,決不能置病人於更高風險。
二、建共享數據
筆者在之前曾提及,「實證醫療」已成為當今醫療決策的主流。而實證背後需要有數據作為基礎,數據則是依靠個案的累積。個別醫護的個案累積會變成個人經驗,如果缺乏客觀分析和整合,便談不上「實證醫療」。而且個人經驗始終有限,能夠有系統地集結不同數據,成功的要包括,不成功的更加要包括,愈多愈齊全的數據,才能歸納準確而有用的養分,為日後創新發展奠下穩固基石。當然,數據的收集和應用,需要顧及私隱和倫理規範,也要有一套人人遵從的標準,從而建立一個可供共享的臨床數據庫,除有助分享彼此經驗,亦應該有助鼓勵和促進不同想法的醫護人員共同科研和創新。

三、獎學金資助
此外,研究需要經費,就像大學許多研究項目需要爭取政府資助。誠然,在公營醫療機構,研究發明通常比較簡單,複雜程度多不及科研機構,但即使簡單如輸入資料或數據系統、設施、製作成品等都需要人力物力,若果能夠有獎學金支持優秀醫護同事作研究發展,獎勵也好,資助也好,不單對提升創新文化有所裨益,亦有助公營醫療機構挽留專才。
撰文 : 天峯醫生
[信健康] 醫療發展要創新求變,醫務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