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技術突破 適合老年患者 無傷口碎腎石 創傷小復元快

簡煒文醫生 | 2025-09-01

「醫生,我非常希望能一次過解決這問題。」60歲張女士(假名)焦急地說。她因腎石及輸尿管石阻塞尿路,導致嚴重尿路感染,甚至出現發燒和血尿,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更複雜的是,她剛完成眼部手術,醫生叮囑她不能長時間俯臥以免影響復元。

傳統上,處理大於2厘米腎石的首選方法是「經皮腎穿刺取石術」(PCNL),患者可能需要保持俯臥姿勢進行這項程序,因此張女士的情況可謂陷入兩難。於是筆者建議採用嶄新的「腎臟內窺鏡及輸尿管鏡碎石術」(Ureterorenoscopic lithotripsy),利用一次性輸尿管腎鏡、可彎式輸尿管導引鞘(附抽吸功能)及高能量激光技術,成功清除張女士的輸尿管和腎臟結石,復元過程良好,重回正常生活。

腎結石是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結石大於2厘米時,未必可透過體外衝擊波碎石術處理。其中較為棘手是「鹿角結石」,形狀特殊狀如鹿角,可填滿整個腎盂,這類結石通常由反覆的尿路感染引起;在發病率方面,男性患者稍多於女性,可能與生活習慣有關。

在傳統治療方法中,處理較大的腎石主要採用經皮腎穿刺取石術,在患者腰部進行穿刺,建立一個從皮膚直達腎臟的小通道,然後放入內窺鏡,將結石擊碎並取出。這方法的優勢在於效果明確、速度快,能夠有效處理大型結石,但會在背部留下傷口,患者術後通常需住院2至3天,恢復時間亦相對較長。

隨着醫療技術進步,腎臟內窺鏡碎石術在臨床上的應用愈來愈廣泛。這種新方法毋須體外穿刺,而是通過人體自然管道,經尿道進入膀胱、輸尿管及腎臟,利用高能量激光精確擊碎結石,並配合可彎式導引鞘即時抽走碎石,其最大優勢在於創傷小、恢復快,為患者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腎臟內窺鏡碎石所需工具包括一次性輸尿管腎鏡(左),以及附抽吸功能的可彎式輸尿管導引鞘(右)。 (網上圖片)

避免交叉感染

現時能夠利用內窺鏡處理以往認為必須開刀的大型腎石,主要歸功於三大技術突破。首先是一次性輸尿管腎鏡的問世:傳統腎鏡需要重複使用,每次手術後必須經過繁瑣清洗、消毒和保養程序,成本高昂,而且容易損壞。一次性腎鏡的出現徹底解決這問題,不僅避免交叉感染風險,還提供更清晰的影像,讓激光瞄準更準確,腎石碎得更細,亦減少對腎組織的創傷;隨着生產技術進步,一次性腎鏡的總體費用已經與可重複使用的腎鏡及其保養費用相若。

其次是可彎式輸尿管導引鞘的臨床應用。傳統導引鞘質地較硬,嚴重限制內窺鏡在腎內移動的能力,難以處理隱蔽部位的結石。新一代導引鞘採用柔性材料,能自由彎曲,輕鬆進入腎盞每個角落。更重要是,它具備高效的抽吸功能,可即時吸走結石碎片,減少殘留風險。此外,這設計還能穩定腎內低壓環境,有效避免水流過快導致感染擴散,提高手術安全性。

最後是高能量激光技術的革命性發展。近5至10年間,激光技術取得顯著進步,能夠更快、更有效擊碎各種硬度結石、減少石頭的移動,甚至能將堅硬的結石化為細微粉末,方便吸出體外。

存在一定局限

儘管腎臟內窺鏡碎石術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優勢,部分患者甚至可即日出院,但亦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手術時間較長,往往超過2小時,對醫生的操作技術和耐性都有更高要求,必須將結石徹底擊碎成足夠小的碎片才能順利抽吸乾淨;相比之下,傳統腎穿刺取石術雖然傷口較大,碎石效率更高,特別適合處理巨大或複雜的鹿角石。患者腎臟結構異常或結石密度過高時,腎穿刺取石術仍是不可替代的首選方案。

隨着醫療技術進步,腎臟內窺鏡碎石術的應用愈來愈廣泛,更適合情況特殊或老年患者。(網上圖片)

在選擇治療方案時,患者的具體身體狀況是重要考量因素。例如有脊柱問題或無法俯臥的患者,更適合選擇腎臟內窺鏡手術;長期服用抗凝血藥物的老年患者,腎穿刺後出血風險較高,而內窺鏡手術則相對安全可靠。在一些特別複雜如全腎鹿角石的個案中,我們甚至會採用雙鏡聯合手術,同時進行腎穿刺和腎臟內窺鏡碎石,結合兩種方法的優勢,最大程度提高清石效率。

由於每位患者的結石大小、位置分布、身體狀況都不盡相同,因此治療方案必須個人化。對患者而言,最重要是與醫生充分溝通,深入了解不同治療方式的優劣,根據自身具體情況選擇最合適方案。

撰文 : 簡煒文醫生_泌尿外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