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症下藥 從根源梳理問題

陳仲謀醫生 | 2025-09-01

王勃曰:「天波易謝,寸暑難留。」悠長的暑假,在彈指之間又過去了,莘莘學子回到校園,迎接新一學年忙碌的學習生活。其實,香港中小學生的暑假愈來愈短,尤其是準備應付DSE的高中同學,因為大部分學校都為他們安排好緊密的補課日程。

早前,有傳媒朋友向筆者諮詢有關「開學焦慮症」。雖然學生在適應新環境上,每年的困難總大同小異,但好像每季度注射的流感針一樣,不應視之為例行公事,而要審時度勢,做好準備應對不同轉變,並應加強精神健康教育,防患於未然。

今年文憑試放榜,發現「非香港學生」獲政府資助大學學位的人數明顯增加,意味本地公開考試的競爭性,將會日趨激烈。無論如何,由於本地校園近年發生不少不幸事件,社會漸漸關注各級學生的身心健康,這種擔心在開學的月份特別濃烈。有鑑於2023年香港全面復常的學期初,學童自殺率創下歷史新高,業界持份者在這個敏感時刻,真有點談虎色變;政府在該年年底急忙推出「防止學童自殺三層應急機制」救亡,穩住了局面,恰好此時,筆者有分發起「粵港澳灣區精神健康協作平台」成立,在這兩年多的實踐營運中,各地舉行幾次交流會,皆集中討論有關青少年的精神健康。

及早介入

據悉,一位立法會議員,曾向當局書面質詢學童的自殺問題。官員回應本港一直有「三層支援機制」,並會持續優化,以防學生出現嚴重精神困擾,及早識別、介入和防止不幸事件發生。如果上述機制行之有效,便不會發生2023年的「學童自殺潮」,政府也不用亡羊補牢。歸根究柢,現行的恒常和緊急機制,都不能防微杜漸,遑論有前瞻性的防禦保護力;顯然目前的制度存在不少漏洞,主要是囿於被動式的補救,缺乏主動式的防治。中國傳統治療智慧是「上醫治未病」及「預防勝於治療」,怎樣解決學童精神健康日趨惡劣的形勢?及早提供合適實用的精神健康教育,當是刻不容緩了!發現問題,才去找方法「補鑊」,必然費時失事,事倍功半;從根源梳理問題,對症下藥,就能事半功倍;在資源應用效益、當事人承受的痛苦,以及社會的整體利益上,前後兩者自有天壤之別。

確切落實具體解決方案,筆者過往已在本專欄闡述:立即在高小和初中引入常規課程,使所有學生初步認識什麼是精神健康、情緒起跌、心理困擾,及其與身體的關連;建立自我檢測的認知,掌握尋求支援的渠道,打好以後應付各種身心障礙的能力基礎。精神健康教育最能解決精神問題是不爭的事實,亦是全球和中國採取的一致方向。2003年SARS後成立的「精神健康促進會」,顧名思義,秉承促進精神健康的宗旨,服務香港;現在更擴展至大灣區,透過多方面合作,相互砥礪磨合,逐步建構出合乎國情的流程圖,以優化區內8700萬居民的福祉。

社會一直關注各級學生的身心健康,尤其在開學月份,及早提供合適實用的精神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緩。(資料圖片)

借鑑廣州

精神健康和身體健康一樣,平日要保持良好生活習慣,例如:防禦心血管疾病,便要避免「三高」,遠離煙酒毒害,勤做運動;營造精神健康,也要起居生活檢點,紓緩情緒壓力,不論在職場和學校,都要有良好人際關係,利己利人,能適時洞悉問題,找到合適的專業援助。香港的學校雖然不時邀請專業人士到訪,向師生和家長灌輸精神健康知識,但覆蓋面不足,也沒有系統,很難達到理想效果,不能和常規課程的功用相提並論。

2024年8月,廣東省人大常委會批准《廣州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條例》,內容涵蓋廣泛,資料鉅細無遺,極之值得香港借鑑。因篇幅宏大,筆者暫且抽3點給各位參考:

第9條:學校應將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融入教學、管理服務各環節。

第11條:學校應當開設以實踐活動為主,適應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課,以認識自我、學會學習、溝通交往、情緒調適等為重點。每班每兩周至少安排一課心理健康教育課,每學期至少開展一節心理健康教育主題班會課。

第12條:父母應當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加強親情培養,尊重他們的人格和自尊,激勵上進心,使之感受到關懷溫暖;學校應當安排學生的作息時間,保障他們有充足睡眠、體育鍛煉,及時矯正其沉迷網絡的惡習。

廣州市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條例涵蓋廣泛,值得香港當局借鑑。(中新社資料圖片)

上述要點和精神健康促進會提倡的宗旨不謀而合,相信將於日後通行全國。

撰文:陳仲謀醫生 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香港精神健康促進會主席

(編者按:陳仲謀醫生最新著作《疫時代精神海嘯──以有常抗無常心法》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信健康] 加強精神健康教育,醫生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