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併壞膽固醇雙重夾擊 組合式藥物治療成控醇護心關鍵

糖尿病和「壞膽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是一對危險的組合,對心血管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糖尿病患者本身罹患心臟病及中風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2倍1,而若同時伴隨血脂異常,例如「壞膽固醇」水平超標,更是雙重夾擊,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至5倍。這是由於高血糖會損害血管壁,引發動脈硬化和血管狹窄,增加心臟負擔,從而提高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風險。此外,糖尿病患者大多同時患有高血壓、「壞膽固醇」水平超標及肥胖等問題,進一步推高心臟病發、中風及心臟衰竭的風險,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
今次訪問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張偉成醫生,分析不同糖尿病患者的「壞膽固醇」目標水平,並探討組合式的降膽固醇藥物治療方案如何突破控醇樽頸,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壞膽固醇」水平愈低愈好 亞洲區達標率偏低
「壞膽固醇」在血管內壁積聚形成粥樣斑塊,如同埋下不定時炸彈,堵塞血管,誘發心血管疾病3。張醫生指出有研究發現「壞膽固醇」水平愈高,時間愈長,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愈高3,4。而全球約有3分之1的缺血性心臟病是由高膽固醇水平引起4。
「壞膽固醇」目標水平因人而異,糖尿病患者的「壞膽固醇」目標水平視乎心血管疾病風險、器官受損程度及患上糖尿病的年期而定,具體目標如下表5,6:

然而,張醫生特別提醒高風險(5-10%)和極高風險(>10%)群組中,許多糖尿病患者誤會只要「壞膽固醇」目標水平達到<1.8mmol/L 及<1.4mmol/L 就可以,其實是同時要把原本「壞膽固醇」水平降低一半或以下才算達標。
同時患有糖尿病及心臟病的患者屬高危人士,因此需要嚴格控制「壞膽固醇」水平,以減低心臟病發、中風等風險5,6。有研究指「壞膽固醇」水平愈低愈好,每降低 1 mmol/L,心血管疾病病發風險就會降低 21%7。
張醫生指出亞洲地區「壞膽固醇」的達標水平偏低。以香港為例,每2個人中就有1個總膽固醇水平超標8。2020 至 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顯示,高膽固醇症在香港人口慢性病中佔首位,在18至84歲受訪者中,接近52%有高膽固醇問題8。不論是否患有糖尿病,香港人都應該關注自己的「壞膽固醇」水平是否達標8。此外,近年韓國有研究指出,在 2,000名平均年齡為63歲的20年二型糖尿病患者中,近25%患者同時患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9。當中約7成患者正服用他汀類藥物,作為控制「壞膽固醇」水平的單一治療方案9。對比歐洲心臟學會指引建議的「壞膽醇」目標水平,只有約 15%至 25%的患者成功達標9。就高風險的糖尿病患者而言,近半數患者只接受單一的控醇治療方案,只有約15%至 20%的高風險患者接受組合式控醇治療方案,約10%患者更沒有接受任何控醇治療,導致達標率偏低9。張醫生表示其他導致達標率偏低的原因,包括病人對降膽固醇藥物的副作用有誤解、病人誤以為單靠戒口和做運動可以無限降低「壞膽固醇」水平等。
控醇藥物PCSK9抑制劑 組合式治療突破控醇樽頸
若調節生活習慣不足以降低「壞膽固醇」水平,醫生會處方藥物。他汀類藥物為第一線降膽固醇藥物,不過部分患者難以耐受其副作用,例如肌肉痛等6。而且,單獨使用他汀類藥物難以將「壞膽固醇」降至目標水平6。因此醫生或會處方其他降膽固醇藥物,例如膽固醇吸收抑制劑、ACL 抑制劑、生物製劑 PCSK9 抑制劑等6。
生物製劑 PCSK9 抑制劑是一種突破性的控醇藥物6。張醫生解釋它的作用機制,人體會自行製造膽固醇,膽固醇是細胞膜的主要組成物質,能製造合成性激素、腎上腺皮質荷爾蒙、維他命等。當膽固醇完成任務後,肝臟的「壞膽固醇」受體(LDLR)會把「壞膽固醇」運送回肝臟裏面並進行分解10。然而,肝臟製造的PCSK9蛋白會與LDLR結合,令 LDLR 被分解10。LDLR 減少,導致「壞膽固醇」水平上升10。抑制PCSK9能有效提升身體淸除「壞膽固醇」的能力10。
當單一控醇治療方案不足以應對嚴重病例時,醫生或會採取組合式控醇治療方案。張醫生解釋部分患者於服用最高劑量他汀類藥物後,仍未能將「壞膽固醇」降至目標水平6。單獨使用他汀類藥物只能降低「壞膽固醇」水平30%至50%6。同時使用高強度的他汀類藥物及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可降低「壞膽固醇」水平65%6。然而,單獨使用PCSK9抑製劑即可降低「壞膽固醇」水平 60%,配合他汀類藥物及膽固醇吸收抑制劑使用,更可有效降低「壞膽固醇」水平達 85%6。因此,歐洲心臟學會指引建議,服用他汀類藥物後「壞膽固醇」水平仍未達標的患者,需加上膽固醇吸收抑制劑、PCSK9抑製劑等藥物作組合治療,以有效控醇,減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風險6。
張醫生分享了一個使用PCSK9抑製劑患者的案例。一位40多歲的糖尿病男患者,平時積極運動,他不知道自己患有缺血性心臟病,因為沒有出現明顯症狀。然而,基於他的家族有心血管疾病病史,以及他患有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張醫生建議他進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結果顯示,他的心臟左主幹重度狹窄90%,若不及時接受治療可能隨時因心臟病發而死亡。他隨即接受「通波仔」手術,術後處方 PCSK9 抑製劑作長期治療,以有效減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的風險。他可自行在家中使用PCSK9抑製劑自動注射筆,每2星期注射一次,現時他的「壞膽固醇」水平維持於1.2mmol/L。
給糖尿病患者的三大行動建議
管理糖尿病不僅限於飲食、運動及血糖監測,控制體重同樣關鍵。張醫生提到2019年的DiRECT 研究是糖尿病逆轉領域的重要突破,該研究結果顯示假如肥胖二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年期不超過6年,且未使用胰島素針,通過減重15kg,便有機會減藥或停藥,甚至降血壓藥和降膽固醇藥也可以停11。這項研究為肥胖糖尿病患者提供了逆轉疾病的希望,而且體重管理能延遲或預防併發症,如中風、心血管疾病、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及足部病變。
此外,張醫生提醒對於同時患有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通波仔」手術並非一勞永逸,只是將脂肪斑塊壓平在血管壁兩側,導致血管堵塞的風險因素(如高膽固醇水平)並不會因而改變。因此,接受手術後,患者仍須持續食藥及改善生活習慣,妥善控制「壞膽固醇」水平,避免血管再度收窄,減低病發的風險。糖尿病亦會引致腦部血管病變,雖然可進行腦血管支架手術,但此類手術即時中風的風險高。
張醫生建議糖尿病患者更積極參與自身健康管理,下次覆診時主動叫醫生替自己評估未來10年甚至一生人患上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風險,包括心臟病發作和中風,以協助醫生與患者共同討論,制定最適合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預防計劃。
為鼓勵市民認識健康資訊,本文章由安進香港支持製作
HKG-145-0825-80001-Aug-2025
1Mosenzon O, et al. Diabetes and Stroke: What Are the Connections? J Stroke.
2023;25(1):26-38.
2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iabetes. Available at: https://www.heart.org/en/health-topics/diabetes/diabetes-complications-and-risks/cardiovascular-disease--diabetes
3Elshourbagy NA, et al. Cholesterol: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 -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the treatment of dyslipidemia. Med Princ Pract. 2014; 23:99-111.
4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aised cholesterol. Available at: https://www.who.int/data/gho/indicator-metadata-registry/imr-details/3236
5Marx N, et al. 2023 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Eur Heart J. 2023 Oct 14;44(39):4043-4140.
6Mach F, et al. 2019 ESC/EAS Guidelin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41:111-188.
7Gaba P,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Achiev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evels and Long-Term Cardiovascular and Safety Outcomes: An Analysis of FOURIER-OLE. Circulation. 2023;147(16):1192-1203
8衞生署 衞生防護中心 非傳染病處.二零二零至二零二二年度 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書 (第二部)Available at: https://www.chp.gov.hk/files/pdf/dh_phs_2020-22_part_2_report_chi.pdf
9Yun SJ, et al. Current Status of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Target Achievemen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Korea Compared with Recent Guidelines. Diabetes Metab J. 2021;46(3):464-475.
10Kasichayanula S, et al. Clinical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Evolocumab, a PCSK9 Inhibitor. Clin Pharmacokinet. 2018;57(7):769-779.
11Lean ME, et al. 5-year follow-up of the randomised Diabetes Remission Clinical Trial (DiRECT) of continued support for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in the UK: an extension study.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24;12(4):233-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