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擁抱黃金下半場 「三加一減」法則 活出健康晚年

人生如球賽,當步入人生下半場,銀髮族應施展什麼策略踢出精采賽事呢?筆者認為,長者不應「消極作賽」,正如之前提過備妥「平安三寶」的重要性,為晚年生活未雨綢繆。今次為一眾老友記介紹「三加一減」退休生活新法則,幫助長者管理健康。
香港人長壽可說是全球聞名,在人生下半場的悠長日子,長者不妨透過「三加一減」簡單法則,讓生活更舒泰。

第一加:善用電子產品
過去,長者常被視為科技產品的絕緣體,隨着智能手錶等穿戴式裝置愈加普及,讓長者可以更輕鬆地掌握健康數據。由簡單每日步數與活動量,以至一些關鍵生理數據,例如實時監測心率,部分更支援心電圖功能。《美國心臟期刊》一項研究指出,運動手錶可檢測到心律不整,能準確辨識超過九成未診斷的心房顫動,有效預防誘發其他心血管疾病及中風。
此外,量度血氧水平(SpO2)功能有助患有哮喘、心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或睡眠窒息症的長者,監測血氧水平,評估病情嚴重程度。
再者,不少長者受失眠困擾,透過電子產品內置的睡眠品質分析功能,記錄深層睡眠、淺層睡眠和快速眼動睡眠期(發夢期)的時長與比例,尤其睡眠障礙屬柏金遜症早期先兆之一,能盡早發現潛藏警號。
聽力衰退亦是長者常見問題之一,某手機品牌的無線耳機新增了助聽器功能,在社交媒體引起熱議,不少照顧者表示希望能幫助患聽障的長者家人呢!
這些智能產品,配合手機應用程式自動同步測量數據,令長者可隨時審視身體變化;而子女或照顧者也能透過應用程式,遠端關心其健康狀況。筆者亦鼓勵病人直接向醫生展示完整數據紀錄,有助精準評估病情與調整治療方案,便利醫患之間溝通。
第二加:注重體檢頻率
許多慢性疾病和癌症雖然在早期階段幾乎沒有病徵,但透過定期體檢 可及早偵測異常情況。
建議65歲以上長者,即使感覺無大礙,亦應至少每年進行一次全面身體檢查。若患有高膽固醇、糖尿病、心臟病等慢性疾病,更須定期(約每3至6個月)覆診及進行相關追蹤檢查。另建議長者納入針對性篩查項目,包括心血管及中風檢查,例如依據風險因素安排頸動脈超聲波、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掃描等進階檢驗,評估心血管阻塞、動脈硬化的風險。
癌症篩查亦是重要一環,建議50歲或以上人士進行大腸鏡檢查篩查大腸癌。對於長期吸煙或有肺癌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宜接受低放射劑量胸腔掃描,篩查早期肺癌。女性定期接受乳房X光造影、盆腔超聲波及子宮頸柏氏抹片;男性則可進行抽血檢測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指數)及前列腺超聲波;停經後婦女及50歲以上男性,建議接受骨質密度檢查(DEXA),篩查骨質疏鬆症。
第三加:享受社交時間
精神富足與身體健康同等重要,長者退而不休,為自己增加娛樂和社交時間,亦是延緩腦退化的良方。多項研究指出,體能活動可促進海馬體神經元成長和神經突觸的可塑性,有效預防認知缺損,而快步行、耍太極、打兵乓球等運動也是不錯的選擇。
靜態活動例如打麻將、桌上遊戲等則鼓勵長者社交互動,減少孤獨感。學習新技能並非年輕人專利,長者透過藝術活動能改善記憶、專注力;網上亦有專為銀髮族而設的自學課程,擴展新技能可提升長者自我價值和幸福感。
唯一減:清雜物斷捨離
在「三加」之後,唯一「減法」就是家居斷捨離!堆積雜物除了難以清潔家居造成衞生問題,更甚是雜物會增加跌倒受傷的風險。長者萬一跌倒,可能會導致髖部骨折、顱內出血,甚至致命。惟部分長者有囤積問題,要留意背後原因會否跟患上認知障礙症有關。

若想評估自己是否患有囤積問題,可參考「雜物影像評量表」,以初步了解囤積的嚴重程度。若對整理家居感到無從入手,建議尋求專業幫助,例如專業整理師、社工支援等實行解決方案。
撰文 : 蘇勇柏醫生_英國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
[信健康] 銀髮三加一減健康法則,醫健資訊要留意!【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