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視力小偷」 60歲以上較常見

黎澤謙醫生、陳欣遇醫生、陳培文醫生 | 2025-09-15

青光眼是一種視神經退化疾病,為現時全球最常見致盲原因之一。早期青光眼患者一般沒有病徵,直到出現視野收窄、視力模糊等徵狀時,病情可能已屆晚期,因此青光眼常被俗稱為「視力小偷」。眼科醫生會為病人定期量度眼壓,並以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和視野檢查(Humphrey Visual Field),進行診斷及監察青光眼變化,從而作出適切治療。

青光眼種類繁多,其中慢性原發性閉角性青光眼(Primary Angle Closure Glaucoma,下簡稱閉角性青光眼)於東亞地區尤為常見。

閉角性青光眼的主因是瞳孔與晶體間阻塞(Pupillary Block)令房角狹窄,導致小樑(Trabecular)去水不暢及眼壓升高,最終引致視神經受損。由於白內障晶體會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變厚,令房角狹窄之情況慢慢惡化,閉角性青光眼較常見於60歲或以上人士,發病風險因素包括高齡、女性、高眼壓、短眼軸和前房狹窄等。

白內障晶體會隨年齡增長逐漸變厚,閉角性青光眼較常見於60歲以上人士,發病風險因素包括高齡、女性、高眼壓等。(網上圖片)

晶體移除較合適

傳統上,眼科醫生會建議病人進行激光虹膜造孔術(Laser Iridotomy)以改善阻塞情況,輔以眼藥水減低眼壓;如眼壓未能受控,就需要考慮進行晶體移除術(Lens Extraction,即白內障手術)甚至小樑切除術 (Trabeculectomy)。但隨着醫學不斷發展,最新的文獻中對閉角性青光眼的治療指引和方法均有了不少改變。

如上所述,對於患上閉角性青光眼而未有白內障的病人,傳統上一般以激光虹膜造孔術作為第一線治療,而較少考慮進行晶體移除術。在2016年於《刺針》(The Lancet)醫學期刊發表的一篇文章EAGLE study中指出,某些情況下,晶體移除術比激光虹膜造孔術更適合作為閉角性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方法。

於這個研究中,419名新近患上閉角性青光眼而未有白內障的病人,被隨機分配接受前述之兩種治療(即晶體移除術或激光虹膜造孔術),並持續跟進36個月。結果發現,接受晶體移除術的病人,在眼壓控制、青光眼藥水用量和後續治療次數,以及生活質素指標等方面,均優於接受激光虹膜造孔術的病人。

對於同時患有閉角性青光眼和白內障的病人,2024年出版的「亞太區青光眼指引」(Asia-Pacific Glaucoma Guidelines)建議,醫生可因應病人的青光眼嚴重程度,決定單進行白內障手術,或附加其他青光眼手術(如小樑切除術),輕微至中等程度青光眼的病人,一般可考慮先做白內障手術。文獻顯示,單單進行白內障手術已可降低眼壓達30%;而患有嚴重青光眼的病人,則要考慮分階段或同步進行白內障手術及小樑切除術。

避免永久性損傷

小樑切除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青光眼引流手術。此手術是為眼睛創造一條新通道,引流眼內過度積累的房水,以降低眼壓。小樑切除術雖可有效降低眼壓,但其相關併發症(如脈絡膜脫落、黃斑皺摺、淚泡感染)有可能對視力造成永久性損傷,令不少高風險青光眼病人聞之色變。

微創青光眼手術(Minimally-Invasive Glaucoma Surgery)近年來百花齊放,為閉角性青光眼病人帶來更多安全而有效的選擇。房角切開術(Goniotomy)是其中一種新興的微創青光眼手術,手術過程中醫生會經角膜的一個小切口放入儀器,沿房角中的小樑組織打開一缺口,從而幫助房水排出。以往此手術一般只用於治療先天性青光眼,但最新文獻顯示,比起只進行白內障手術,同時進行白內障手術及房角切開術,能有效治療閉角性青光眼,其療效甚至媲美白內障手術及小樑切除術。

手術恢復時間短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主任譚智勇講座教授所領導的團隊,今年於《英國眼科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發表其研究成果,指出同時進行白內障手術、房角黏連分離術(Goniosynechialysis)及房角切開術,能有效治療嚴重閉角性青光眼。術後兩年,病人的眼壓平均值從術前33mmHg降至13.6mmHg,平均用藥數量由2.4種降至0.4種。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團隊今年於另一權威《眼科期刊》(JAMA Ophthalmology)發表文章,比較傳統「白內障手術及小樑切除術」和微創「白內障手術及房角切開術」兩種手術之療效,證實兩種手術於治療嚴重閉角性青光眼效果相約。考慮到微創手術所需時間及術後恢復時間較短、能完全免除傳統手術中有關淚泡感染等風險,相信在不久將來,微創手術有望成為治療嚴重閉角性青光眼的主流手術。

本文的討論主要聚焦於慢性原發性閉角性青光眼。而其「近親」──急性原發性閉角性青光眼(Acute Primary Angle Closure)雖同屬閉角性疾病,但發病表徵和治療手法截然不同。有關其詳細資訊和最新治療發展,且看下回分解!

撰文:黎澤謙醫生、陳欣遇醫生、陳培文醫生
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

[信健康] 認識微創治青光眼,眼科資訊派用場!【更多健康資訊:health.hkej.com